返回第250章 非洲农业(1 / 2)野生的冰糖葫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0章 非洲农业

高德的目光坚毅,但脸上淡淡的微笑,配合那微微发白的头发,给人的感觉充满了自信。

粮油行业的新挑战?

这个挑战是什么东西,郭阳和高德都心知肚明。

国内的粮油市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人的帝国,寡头的世界!

在食用油领域,金龙鱼、福临门之间的竞争从来都是巨头的抗衡。

福临门隶属国粮集团,旗下拥有两家港岛上市公司和4家a股上市公司。

而金龙鱼为新加坡郭氏家族所有的一个国际性粮油集团嘉里及丰益国际。

金龙鱼食用油最初为国粮和嘉里粮油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生产。

后来因故国粮退出成立“福临门”,嘉里实现对“金龙鱼”的全资。

两者从合作转为竞争,而竞争主要是双方综合势力的对抗。

尤其是近年来,两大巨人内部的大手笔资本运作、产业调整等方面做足功夫。

导致华夏粮油行业竞争全面升级到资本和战略导向的竞争,而非营销技术的竞争。

嘉禾要进入粮油领域,和这两大集团的竞争是必不可免的。

然而,嘉禾集团不仅要应对粮油领域的竞争,还要守护国产大豆的阵地。

由于国产大豆的非转基因属性,大部份被用于食品加工领域,饲料工业则全是用的进口转基因大豆。

同时,国粮和益海嘉里等油厂对国产大豆的收购力度不大。

食用油也不只是豆油,有些人喜欢吃生油、有些人喜欢菜籽油、有些人喜欢玉米油……

此外,还有小麦、玉米、水稻等加工产业。

粮食本身是战略物资,粮油市场也是个特殊的市场。

别看现阶段的利润还可以,但郭阳清楚,未来粮油行业也是個利润率极低的行业。

诸如此类种种,综合来看,嘉禾粮油要面临的挑战确实不小。

但嘉禾也有独特的优势。

只是略一思考,郭阳就站起了身,再次向高德伸出了右手。

“欢迎你加入嘉禾的大家庭!”

两人紧紧握手,在待遇方面郭阳也开出了丰厚的价码,不仅基础薪资高,同时还享有丰厚的利润分红比例。

不过这个分红却没有那么好拿。

一切都尘埃落定后。

郭阳让服务员开始上菜,这时高德却突然说道:“郭总,我向你推荐个人,是国粮油脂控股有限公司的。”

“哦?具体是什么情况?”

高德说:“这人名叫陈芸,37岁。南开大学管理学硕士,曾担任国粮油脂公司财务部总经理助理、副总。”

“同样具备深厚的粮油行业知识和卓越的管理能力。”

郭阳挑了挑眉,“你是也想让他到嘉禾粮油辅助你?”

高德笑了笑,说道:“怎么安排是郭总你的事,我只是向郭总推荐,她近来也有跳槽的想法,嘉禾不行,她可能会去丰益国际。”

郭阳想了想,嘉禾粮油虽是初创的公司,但投入却并不小。

如果财务也是和高德一起的熟人,难免会有不妥之处。

不过,嘉禾也确实需要补充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这个陈芸,37岁就能在国粮走到这个位置。

要么是有关系,要么就是能力足够强。

郭阳更愿意相信是后者,笑道:“那嘉禾可不能把她放跑了,尽快约来见见。”

“哈哈…”高德也跟着笑了两声,“我这会儿就可以把她叫过来,她就在附近。”

“看来你们是早有预谋啊!”

“哈哈……”

高德跟着打了个电话,没过一会儿,陈芸就来了,穿一身剪裁合体的职业套装,头发也被整齐的梳在脑后,得体而优雅。

不得不说,国粮在员工的个人形象这块,是要强出嘉禾一头。

至今,在嘉禾总部,部份习惯了常年下乡的高管,还是喜欢短裤、t恤、运动鞋甚至凉鞋的搭配。

这样下乡也更为的舒适。

陈芸含笑与两人打了招呼,从容的跟着坐了下来。

给郭阳的第一印象很好。

专业素养上,接触的时间太短,还摸不清具体的底细。

但高德和陈芸这样的高管离职,手续挺多,一般都要接受财务审计,这期间他也可以简单调查下。

三人边吃边闲聊着。

烤鸭的味道鲜美,皮脆肉嫩,香气四溢,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鸭皮的酥脆与鸭肉的鲜嫩。

郭阳习惯性的开始思考,大豆加工产业与饲料业、养殖业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嘉禾有没有介入的可能?

但饲料行业利润这些年,竞争也趋于白热化,新希望、通威饲料业务的利润约1%,中小企业还能低到0.5%。

直接入局不是很好的选择,不过作为苜禾牧草产品的补充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想法来得快,去得也快。

吃完饭,又和两人交流一些细节,才散去。

京城的夏天也很闷热。

郭阳也趁着在京城的这两天,去各大部门拜访了一圈,能约见的领导都见见。

搞好关系总没有错。

刚好,国家针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各项支持政策也正在积极的制定。

农业部和发改委也借此邀请嘉禾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番沟通下来。

嘉禾也提前掌握了政策方向。

主要集中在标准生产基地、大豆育种家基地建设和大豆生产补贴方面。

比如说明年会出台大豆转向补贴实施方案,释放政府支持大豆生产的有利信号,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重点都在明年,

今年也会补发一些。

很快的,郭阳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没有针对西北地区,尤其是疆省的大豆补贴政策。

一直以来,缺乏补贴政策也是疆省大豆种植面积上不去的重要因素。

在种植业管理司的办公室,郭阳和一年约35岁,中等身材,略显清廋,戴着金属边框眼镜的男子交流着。

“嘉禾还要在疆省泽普拿50万亩盐碱地,也会涉及到轮作大豆。”

“啥?”肖乐惊讶的看着他,两人也早就混熟了。

郭阳点了点头,说道:“另外,阿魏戈壁那边后期可能也会有大豆种植。”

“为什么要在西北发展大豆?”

郭阳说道:“一是生产区域集中,二是只要有合适的灌溉和品种,高产优势显著,三是西北大豆品质高。”

肖乐若有所思。

大豆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多部门协同。

初稿由种植业管理司根据国家的农业政策、市场情况,研究提出补贴建议和方案。

不过农民需求也是重要因素,广泛意义上来说,嘉禾的需求也属于农民的需求。

何况领导还专门提过。

肖乐沉吟了会儿,说道:“嗯…先记下来,下次会上再提出讨论下,应该问题不大。”

“还有什么不?”

郭阳想了想,说道:“除了伊犁和喀什两大传统大豆种植区,阿勒泰等冷凉区和高海拔区也可以发展大豆。”

“可以在育种上有所倾向……”

肖乐一点点的记下来。

郭阳也松了口气,这种能参与到政策制定的感觉,说实话,真的还挺不错。

而且看农业部的态度,对嘉禾的意见是极其重视的

两天里,郭阳把现有的关系网络都跑了个遍,才离京返回九泉。

……

闽省。

在丰收时节走入晋江,从绿油油的地里长出的“红长直”胡萝卜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采摘完的胡萝卜会通过净菜流水线,进入蔬菜分拣、包装车间。

随后送往不同的销售点,争俏市场,跃升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几道穿着白衬衫的人影走进了某个胡萝卜种植基地。

霎时就被吸引住了。

在宽广的胡萝卜种植基地,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映入眼帘。田地中,整齐排列的胡萝卜苗翠绿欲滴,蔓延至视线的尽头。

洒水器的喷头均匀地喷洒出细细的水雾,滋润着每一株胡萝卜苗。

整个基地给人一种宁静而有序的感觉,在这里,每一株胡萝卜苗都得到了精心的照顾。

晋江农业局局长卫国痴痴的看着这片土地。

在晋江,胡萝卜产业是一个外来的产业,但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21世纪初才开始较大面积的引种栽培。

03年以前,胡萝卜产业都是晋江的薄弱产业,当时在厦门种植比较多。

然后有种植户发现晋江的气候,和经过改良的沙壤土非常适合胡萝卜生长。

才开始大面积引种。

尤其又喜欢岛国的坂田7寸胡萝卜种子。

不过这种种子俏,长期缺货,黑市价格最高时1.3万元一罐,一罐只能播种2.5亩。

在黑市上当受骗买到假种的农户不少,让农业局也颇为的头疼。

然而,今年却听说有为农户从西北引种了名为‘超级红芯’的胡萝卜种子,效益可能还略微胜出坂田7寸一头。

这引起了他的怀疑。

不过这点疑虑已经烟消云散。

卫国看向旁边一个老技术员,说道:“老周,我现在有点相信你说的亩产超过1.5万斤了。”

老周是一名有多年农技推广经验的技术员,指着靠里面的一块地笑道:“老板在那边采收。”

几人走了过去。

红色的胡萝卜一字排开放在地上,在绿叶的映衬下,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老周上前,从地里捡起刚刚从泥里拔出来的胡萝卜,简单的擦了擦,就一口咬了下去。

“水分很多,像水果萝卜一样,吃起来很可口。”

其余人也有样学样。

“真不错哎!”

“一点也不辣。”

农场主陈伯小跑了过来,眼睛里闪烁着狡黠与精明,皮肤因常年累月在田间劳作而晒得黝黑。

“领导好,领导好。”

老周打趣道:“你这一亩收两万斤,今年要发财了啊!”

“还行,还行。”

看他没反驳,卫国问:“真有两万斤?”

陈伯僵在了原地,不过说都说出来了,“有些管的好的地块能有。”

老周也跟着解释,“陈伯这是个例,我估摸着普通的能亩产1.3万斤就是高产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