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关羽又哪里有那么多算计,他凡事只论是非。
正欲再开口时,赵云也已经率众赶到了。
他急忙上去劝和:
“……诸位,何至于此?”
赵云走上前,安抚众人情绪。
他的性格是真正的清白有威严,饶是齐国内部已经拉帮结派。
而赵云仍旧保持初心,从不与人结党。
这是刘备欣赏他的一点。
但也正因为如此,拥护赵云的人也很少。
毕竟如果你照顾我,将来升迁啥的,将来兄弟们都可以投你一票。
可你有意跟所有人保持距离,那众人也犯不着去亲近你。
好在赵云凭借着刘备、李翊的喜爱,至今在齐国依然有着翊军将军的职位。
麾下部众有云骑,亦是齐国内部一股中流砥柱的力量。
使人不敢小觑中伤。
故由赵云出面解和,大家都能接受。
关羽是一个喜欢把喜恶写在脸上的人,他对赵云这样的诚实君子是十分欣赏的。
当即也不摆架子,如同手足兄弟一般,拉着他的手。
像个老朋友似的说道:
“……子龙,来的正好,你且来评评理。”
“适才甘宁违我军令,擅杀成何遗孤。”
“我欲治他罪状,诸将似有不服。”
“你怎么看待此事?”
这……
赵云眉头皱起,虐杀一个孩童,他打心眼里儿也是鄙夷的。
但在赵云看来,甘宁是陈登的人。
陈登本人就在这里,应该直接交给陈登处理。
咱们作为督护将领,就算真有权力治甘宁的罪,也不该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陈登带着他手底下那帮淮南将领,帮刘备镇守淮南十年。
百姓安乐,粳稻丰积。
还修好了邗沟河道,每年向下邳中枢输送的粮草就超过五十万斛。
不可不谓功勋卓著。
刘备不止一次的下诏表扬陈登,称赞他是,“文武兼备,雄姿异略。”
咱们明面上是中央派过来的上级,但不能真的就对淮南人颐指气使啊。
他们地处淮南,平日本就受不到多少王化恩德。
如今你假节代表齐王过来,不多加抚慰,反而要予以治罪。
还是在打了胜仗的情况下,这多少有些不妥。
微作沉吟,赵云劝道:
“如今战事未定,若因此事,斩杀大将,于军心不利。”
“且待战事结束之后,再作定夺。”
“关将军看是如何?”
陈登趁着赵云的加入,顺势也说道:
“权且看在李相的面子上,先以战事为先罢。”
陈登把李翊搬出来,是因为他知道。
读书人中,关羽平生最敬李翊。
而陈登又是李翊的好友,当初他去广陵,还是李翊保举的。
最后,陈登也不负重望。
不仅治理好了淮南,还练出了一支悍勇的水军。
而李翊也兑现了自己十年前的承诺,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去了广陵,元龙你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以蒋钦、周泰、徐盛为首的众淮南将,见赵云、陈登两个高层都出面求情了。
也抓住这个机会,齐齐跪下,向关羽拜道:
“请关将军宽恕!”
说完,蒋钦拉了拉一旁的甘宁。
甘宁生性桀骜,起初不为所动。
周泰、徐盛也伸手去拉他,埋怨道:
“……兴霸,可别意气用事!”
大家都是淮南武将,遇上事儿,自然要帮一把。
这样将来自己有事,别人才会帮忙。
甘宁一咬牙,轻哼一声,不情愿地跪了下来。
小声谓众人说道:
“某非是跪关羽,只是不忍众兄弟替我受罪罢了。”
话落,怏怏地朝关羽一拱手:
“……末将知罪,请关将军责罚!”
甘宁天性粗暴好杀,桀骜不驯。
历史上的他,莫说经常违背对吕蒙的承诺。
即便是孙权的命令,甘宁都经常违反。
但甘宁这个人又非常讲义气。
他本身是巴郡的土豪,即便后来当了水贼。
也要让自己的小弟都披上华丽的文绣。
行走江湖多年,甘宁的行事风格就是:
——赢要一起狂,输要一起扛。
他虽然出身富贵,但骨子里也同样蔑视权贵。
很讨厌别人仗着身份来压自己。
比如孙皎作为宗室武将,就曾跟甘宁发生过节。
当时的人都劝甘宁跟他道歉,说人家是孙权的宗室。
但甘宁却认为,
大臣都应该是平等的,即便孙皎是宗亲也不行。
遇上明主就应该竭力报答,而不是因世俗而委曲求全。
正因为甘宁特立独行的性格,孙权便让孙皎给他甘宁道歉。
甘宁这人也不记仇,反倒和孙皎成为了好朋友。
关羽是刘备的手足兄弟,甘宁潜意识里便对他有所抵触。
尤其他作为外来将,抢了陈登的南线指挥权。
甘宁对此感到不忿,但他知道刘备为什么要这样做。
平定南方是一件大功。
如果交给陈登来打,到时候不管是陈登、还是他们这帮淮南武将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晋升。
但显然刘备不希望淮南武将太过强势。
所以派了关羽假节,来督护陈登及淮南众将。
如此一来,一旦赢了,首功之臣就会是关羽。
陈登及淮南众将永远只能是二号功臣,甚至三号功臣了。
将来论功行赏的时候,关羽分走了大头。
剩下的小头平摊到众将身上,也就掀不起多大风浪了。
而关羽又是刘备的绝对拥趸,封多大的官儿刘备都信任他。
对于刘备有意打压淮南众将的行为,甘宁虽有不满,但也能理解。
毕竟连李丞相的河北武将都被打压了,人家李相都没说什么。
何况是陈征南呢?
这事儿大伙心里明白就行了。
见甘宁主动认错,众将士又帮着求情。
关羽这才神色稍缓,沉吟良久后,捋须说道:
“……罢,不看在李相面子上,今日之事绝不可就此善了。”
众淮南将面面相觑,暗想看在李相面子上是什么意思?
难道我们这么多人给你跪着,就没面子了是吗?
陈征南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你还搁这李相。
李相现在在哪呢。
李相现在在河北呢!
关羽的话还在继续:
“诸君当以甘宁为鉴,若再虐俘,军法不容!”
复又一指甘宁,厉声诫道:
“今且记汝一罪,待汝南平定,再行论处!”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愣。
暗想这事儿难道还没翻篇吗?
以蒋钦、周泰、徐盛为首的众淮南将,相顾皆面有愠色。
蒋钦阴扯周泰袖口,低语说道:
“吾等皆已折节求情,何故犹不依不饶?”
周泰按刀冷笑:
“河北人自恃功高,视我江淮子弟如刍狗耳!”
蒋钦叹道:
“关羽是齐王的手足兄弟,齐王必然厚他。”
徐盛则目送关羽远去的背影,喃喃说道:
“关羽今日如此不留余地,他日恐无相见之欢矣……”
……
是夜,夜风忽起。
吹散帐前余烬,众将的影子在地上支离破碎。
蒋钦、周泰、徐盛、甘宁等将,共聚在一处。
诣往征南将军陈登大营处,具陈关羽今日之状。
“……陈征南,关云长如此轻慢我淮南将士。”
“若是我等忍气吞声,日后谁会复重我淮南人?”
“齐王必轻我等,不以我为厚。”
蒋钦愤然说道。
徐盛颔首,蹙眉道:
“……我等为齐王在淮南镇守十年,使吴寇、楚贼不敢轻犯。”
“今又同为国家讨魏贼,关羽却因一贼裔,当众折辱于我等。”
“长此下去,人人皆道淮南将领善欺。”
“若是我等忍让一时,将来有何颜面去见齐国其他将领。”
“陈征南切不可在此事上,一忍再忍。”
周泰按剑附和:
“依我之见,不如直诣齐王,备言此事。”
“正因关羽乃王手足兄弟,齐王必不会徇私,当为我等做主。”
陈登也知道众人是有备而来。
显然大伙儿都因为白天的事感到愤慨,觉得关羽太过盛气凌人了。
他们在关羽面前,虽然算是小弟。
但小弟自己也是有小弟的。
自己麾下的部曲,平日多么多么敬重自己。
然后白天被劈头盖脸骂一顿,你还不敢还嘴。
老大的威严滤镜,直接碎了一地。
至于提到的直面齐王,陈登却摇了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
“为一孺子之死而讼于王前,是自示器小也。”
“况此之事,我等本不占理。”
“纵然大王知晓,又能如何决断?”
别给领导出一个领导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是职场的基本潜规则。
正因为陈登清楚,他与关羽皆位高权重。
是齐王倚重的封疆大吏,才不敢将此事闹大。
试想,当你的两个重臣到你面前来吵架。
起因还是一件可以轻松化解的小事时。
刘备会怎么想?
这不是给他出难题吗?
我要是帮关羽,那人们都说我这个齐王偏袒兄弟。
以后谁还敢为我尽忠效力?
我要是帮陈登,可问题是人关羽也没做错啥呀。
我这不成了曲直不明了吗?
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各打五十大板。
真闹到这个地步,你说又是何必呢?
要是传出去,这事儿也挺丢人的。
甘宁拍案而起:
“难不成陈征南忍见袍泽兄弟,受辱至此乎?”
陈登沉吟良久,忽抚须笑,道:
“公等勿忧,吾有一良策,可解决此事。”
众人忙问是何策。
“李丞相素与吾亲善,今又位极人臣。”
“齐王信之,关羽敬之。”
“此事唯有请他出面裁断,方可善了。”
众人大喜,纷纷道:
“陈征南说的对,此事非李丞相不能善了也!”
众淮南将都是见过李翊,且短暂与他共事过的。
李翊就是个标准的职场动物。
他不会像关羽那样,有什么说什么。
说话总是说一半留一半,因为言多必失。
不管在什么场合,他都会顾及手下人面子。
手下人犯了错,也都是通过敲打的方式提醒。
而不是像关羽那样,直接威胁警告,说我之后肯定要治你的罪。
虽然一起共事的时间不长,可众人都十分敬重李翊。
可惜李翊去了北方,要不然大伙儿真想在李翊手下打工。
有李翊照着,今日又岂会因为杀了一个俘虏,而被当众劈头盖脸的责骂?
“如果李相肯出面斡旋此事,再好不过。”
众人纷纷道。
陈登颔首,道:
“……好,待我书信一封,送往河北去。”
“这期间公等宜各司其职,切勿因今日之事误了公事。”
众人齐齐拱手:
“我等明白,此事惟望陈征南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