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袁树作为袁氏政权的继承人的身份已经是稳定了,不可动摇了,袁逢的继承人之争也没有任何波澜了。
雒阳得以安定,袁树暂时不必返回了。
他可以把接下来的精力全都放在对付檀石槐身上。
而雒阳方面也差不多。
解决了袁基和袁绍的问题之后,袁逢在贾诩和程立这两名点子王道建议下搂草打兔子、把党人集团彻底打残,使他们失去了能够继续影响朝政的能力。
由此,袁氏政权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于是,下一步方案可就可以顺势展开了。
延德元年七月十三日,通政司仆射程立公开向新帝刘礼上表,议论起东汉历代皇帝的庙号问题,并且参照光武帝刘秀罢黜西汉诸帝庙号的案例,建议罢黜和帝、安帝、顺帝、桓帝四位先帝的庙号。
程立公开表示这四位先帝的功劳没有达到可以单独设庙的地步,远不如光武、明帝与章帝,各自有各自的缺点和过失,对大汉天下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应当罢黜他们的庙号。
庙号的问题非常慎重,必须要综合考量,决不能草率决定。
程立的这份奏表并没有送到刘礼面前,因为刘礼在登基典礼之后也就和他的老爹一样,待在宫殿里不得随意外出,人身自由受到了严格限制,身边几乎全都是袁逢的眼线。
袁逢加强了对刘礼和皇室的监控,基本上将他们自由的空间压缩大半,比对刘悝的监管还要更加严格。
刘礼所做出的任何决断都是袁逢决定的,只是挂了一个名,实际上刘礼连一件像模像样的国事都没有看过、处理过。
且为了削弱刘礼的危险性,袁逢还特意从宫外引入了一些民间杂耍人士,让刘礼观看民间杂耍,斗鸡走狗,顺便学习赌博,专门安排一些内侍宦官与刘礼赌博玩乐,竭力培养刘礼的大玩家属性。
至于知识、政治手腕等等,袁逢则是完全不曾让刘礼认真学习过。
袁逢现在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了,对未来的期许也越发的笃定,所以在得到了程立的表奏之后,很快就把这件事情公开到朝廷中,让朝廷官员参与议论。
这种事情到底是关乎到国本的重大事件,不能等闲视之,也不能一个人做出决定,至少需要拉上整个朝廷一起决定。
可整个朝廷对这件事情的发生毫无预见。
此前袁氏发生小规模内乱,袁逢把嫡长子袁基给废了,确立了袁树的继承权,大家都觉得这是大事,所有的目光和心思都在这件事情上,暗中称赞、嘲讽、非议袁逢的手段。
结果这边他们还在暗中蛐蛐袁逢,袁逢反手一个大招把他们都给打懵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牵头是袁氏继承人之争,现在直接冲着先帝庙号下手了!
继承人之争还能算是为了朝廷格局稳定而作出的行动,勉强还能归类到公事的范畴之中,可是这个罢黜庙号又是怎么回事?
人家庙号好端端的没招谁惹谁,怎么就出了问题?
于是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对此事有许许多多的看法。
特别是因为这个事情由程立提起,而程立又是袁树的亲信,所以自然引起了诸多猜测,甚至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个别聪明人联想到了程立的终极目的,怀疑程立是不是在为改朝换代做准备。
如果说这个猜测从最开始还是小众猜测,那么等到太尉段颎、司隶校尉段煨、少府唐珍、尚书令贾诩等一系列与袁树有着各种各样关系的官员们齐齐上表表示支持,这种猜测一下子就成为了大众话题。
庙号不仅关乎到礼法问题,更关乎到帝王功绩的问题。
帝王功绩不仅关系到帝王个人在世的时候和去世之后的风评,更是王朝综合实力与合法性的重要辅助加分项,按照当时的看法,有庙号的帝王越多,就意味着你这个王朝越牛逼、越得人心。
要是没有多少皇帝有庙号,那就不好说了。
而现在,更是谈论到了罢黜庙号和单独祭祀的事情,这是专门朝着王朝合法性与是否得人心这个角度来办事了啊。
难道说……
袁逢想当皇帝了?
是的,此时此刻雒阳朝廷最主流的观念确实是开始怀疑袁氏家族对汉帝国有不臣之心了,想搞事情了,但是对于这个搞事情的主体到底是谁,大家的看法却大多数集中在了袁逢身上。
没办法,虽然最开始这个事情是袁树亲信程立提起的,但是袁树远在并州和鲜卑人对峙,不在雒阳,他这个时候提起这种事情,对他自己能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必然不是袁树有什么想法,而是袁逢有想法了!
这个时候,人们再把此前袁逢废黜袁基嫡长子继承权的事情做了一番联想,两者相加,立刻就得出了一种很有市场的看法。
袁逢想做皇帝,但是害怕没有很多人愿意支持自己,所以各种封官许诺给好处,以此拉拢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