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首例“ai器官”移植
张临比郝成年长二十多岁,但是,此刻站在郝成的面前,却是微微有一些紧张,这甚至让他想起了当初读研赌博,第一次面对导师的感觉。
“有些紧张?”郝成微微笑道。
“是!”张临也没有否认:“被几乎全世界的目光关注着,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如果说以医生的身份,张临半辈子的经验,早已经能够做到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说句不太合适的话,生离死别他都见得多了,很多时候都不起一丝波澜。
“但是老实说,当我们医院里都有记者在蹲点,就刚刚我出来的时候,都是偷偷甩开一堆人才过来的。”张临说道:“这辈子没见过那么大阵仗。”
“怎么,关注的人多了,就没信心了?”郝成玩笑道。
……
郝成和张临在沟通着相关的进展情况,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张临如此紧张呢?让我们把时钟往回拨一个星期。
2025年3月27日晚,《今日临州发布了一则新闻:《以“传感ai决策”代替“神经反射激素”调节,临大一附院将进行首例“ai器官”移植
现在的媒体和半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媒体记者一般都是文科类专业,对于技术问题他们不懂,以前呐,要么请教专家,要么自己瞎猜。
别说地方媒体,就连央视都闹出过不小的笑话,但是现在有小沙了,记者加小沙等于全能王,今日临州的这则新闻甚至浅显易懂的跟大家介绍了这项技术的突破,他们是这么说的:
“我们都知道,胃的功能其实很单一,除了研磨食物之外,吸收营养物质甚至水的量都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营养物质是在后续的小肠吸收的。
“既然不是营养物质和各类元素的吸收问题,那么做过胃切除手术的人,术后他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很多亲历者。
“其中一部分患者告诉我们,医嘱少餐多食,但是,缺少了大部分的胃,他们对食物的饱腹感知也没有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饥饿什么是吃饱。
“这就导致,他们初期暴饮暴食,然后引发一系列问题,接着就吃不下饭了,开始缺少能量,时间一长,营养不良。
“再加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或者是都有条件完全按照医嘱复查甚至聘请专属营养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临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消化外科专家,也就是这次手术的主刀医生,他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在ai人工器官】这里,统统都能得到解决。
“人工胃,还能模拟人本身的饱腹感,这就是利用传感ai决策】代替神经激素调节】带给人工器官的一个新思路。
“而这,还仅仅只是这项技术最微不起眼的一项能力。通过各类传感器、纳米机器人设备,实实的监控身体各种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的数值,以此为基础,智能提醒患者调整饮食,维持人体平衡。
“同时,为医生的药物调节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全方位的保证身体健康。”
该新闻一经发出,迅速引爆了整个世界。
器官移植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尤其是人工胃,世界乃至国内的各大医院,可能都有相关的研究课题甚至已经进入到了临床。
但是ai器官】这个概念,过往是没有任何人提过的。
而且它指的并不是利用ai来构建、来辅助制作人工器官,而是这个器官它本身就是一个ai智能体器官机器人。
“我的妈呀!这一大早醒来我就拿起手机确认了好几遍,才敢相信这是2025年,一大早看到这个,ai智能体器官移植,你确认我没穿越到未来去?”
“扯什么犊子呢,春节前放假的的时候,人工胃的立项不是都在白驹科技的官网公布了吗?你震惊个犊子,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肯定是这么一个形式。”
“这么一个形式是没错,但是,烦请你要不要看看时间,春节是一月份,现在三月,满打满算,三个月,这么大的课题,你确定你想到了三个月就能搞定?”
ai器官,这一听就是一个非常科幻的词儿,而现在,竟然活生生的就展现在自己的面前了,而且这么快,很多人都懵在当场。
就算有白驹科技官网的第一批项目给大家打预防针,大家也都知道,只要跟白驹科技沾边,那速度就会无限的加快,但是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依然有一大部分人感觉恍若隔世一般。
尤其是,三个月的时间,触及了很多人的一个神经:“可是,这种事情,不是应该严谨的吗?三个月,会不会太急了些?毕竟是医疗领域,再严谨也不为过啊!”
“小了,格局小了!你忘了白驹科技的时间公式了吗?它的月,就相当于年了,三个月,相当于三年,这时间不短了!”
“其实你们不要把这个事情想得太复杂,毕竟只是胃,是最简单的人体器官。至于ai,只要有数据,一分析,营养成分、酸碱度、溶液里的物质,那不都是门儿清?
“至于建议食谱,建议药物,只要给小沙训练相应的专业知识,那还不是手拿把掐?虽然看起来很难,但那是小沙啊,三个月我都觉得长了。”
“是这样吗?”
“说的好像有那么点儿道理。”
“我怎么感觉有点儿不对呢?”
“不对就对了!如果把数据给小沙,分析出来当然容易,但实际操作哪有那么简单啊,就不说别的,通信问题咋解决?这里边涉及的东西还是非常多的。
“说是传感结合ai,那移植到体内的传感,是怎么和程序交互的?ai决策完了之后,比如说有饱腹感,又是怎么跟神经信号交互的?
“这里边的问题怕不是大着呢,理论上应该还有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传感器机器人,这玩意儿一直到体内之后,通信又是如何做的?
“我现在就真特别好奇啊,因为我就是做这个领域的,课题也起了好几年了,一些问题始终没法解决,别说我们了,全世界都没法解决,白驹科技这一上手,就解决了?”
有专业人士出面开始科普,虽然他不知道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更不知道实现的细节,但是,他知道哪儿有问题。而且,他也知道,这问题并不简单。
“这么难得吗?纳米机器人,与ai服务器的通信、与神经的交互?”
“废话,如果不难,为什么以前没有人做出来?不难也是相对的,只是对白驹科技不难而已。”
“为什么你们都在讨论技术啊,讨论讨论应用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