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世民的请求,李放自然不会拒绝。
“陛下若有兴趣,我回去之后便找那本书来,过几日便给陛下带来。”
谢过李放后,李世民便开始谈及正事了。
他表情有些凝重:“只听先生所言,这北宋症结所在也是他的立国之本,若是能轻易改之,这北宋根基恐怕便会动摇,也难怪这位仁宗皇帝改革稍一遇阻,便改弦更张了。”
“是啊。”李放感慨道,“只能说五代时的阴影太深,让每一个宋朝皇帝都寝食难安。”
想到李放跟自己说的那个口号,李世民表情也不禁阴沉了一下。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世间事本就是这个道理,可当李世民从隋朝的臣子、李渊的儿子进化为大唐天子后,他就不希望有人会这么想。
这是每一个掌权者的本能反应。
“若要我去破局,从朝堂之上变法,太慢,也过于拖累精力。我当亲临前线,御驾亲征,将精锐大军整合于我手,届时携排山倒海之力,何人敢不服?”
说着,李世民伸手向前握拳,仿佛天下尽在手中。
之前李放说了,赵祯的父亲就曾御驾亲征抵御契丹,有此成例,只要皇帝想,应该不难办成。
听他这么说,李放不禁有些尴尬。
让赵祯上前线御驾亲征,是添乱的成分高,还是有战功的成分高,他还是心知肚明的。
就赵祯那个性格,他就不适合上战场。
李放讪笑两声:“陛下威武,可这个办法老赵是没法学了。似陛下这般,弱冠之年便能亲冒矢石,率领数千骑兵就能纵横中原的本领,老赵怕是没有。”
“有句话说,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说的便是老赵了。”李放解释道,“也就在他刚刚穿越的这年,他二十三岁才亲政,之前的十年,一直是太后临朝主政。”
“太后主政?”李世民目露怜悯之色,这个后辈同行确实挺艰难啊。
关于这个话题,李放没怎么深入,万一聊来聊去,聊到了阿武就不好了。
这要说漏了嘴,李治这小子能不能上位那就两说了。
追星归追星,可自己的实际利益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李放心里很清醒。
这就是一场交易。
李放把话题拉了回来:“就老赵现在这个情况,陛下出些他能做到的谋划。我与他都是年轻人,经验不足,还需要陛下指点迷津。”
李世民沉吟片刻,忽的开口:“先生此前曾言,宋太祖曾杯酒释兵权,不知那些开国功勋之后可还在?”
“陛下是说......”
李世民不愧是李世民,他随口一说,便给李放指明了又一个道路。
北宋的勋贵不像大明,人家大明的爵位那是真的世袭罔替。
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从洪武年开始传袭,直到崇祯末年,魏国公依旧在南京存在着。
而北宋的武将世家,可就没有大明这样的待遇了。
想来也是,正是警惕武将的时候,怎么可能给你一个世袭罔替的国公爵位?
后续虽也传承不绝,但在历史中的存在感显然不高。
以至于,李放和赵祯商量朝政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忽略了这样一支力量。
至于吕夷简,除非他真的糊涂了,不然也不会告诉他们的。
比起从行伍中选拔可用之人,这些勋贵才是天然和赵宋皇室站在一起的。
最起码,他们的好拉拢程度,显然是要比文人高的。
李放振奋精神:“拉拢勋贵之人,以此来对抗朝野的文臣?”
李世民微微颔首,但口中却说道:“先生错了,怎么能说对抗呢?”
“天子掌权之道,在于制衡。既为天子,尤其是刚亲政的天子,威权不足,因此此时就更不该亲自轻易开口。借他人之手行事,既能不动声色的办事,败了亦不损天子之威,如此方为正道。”
“陛下之言如醍醐灌顶,晚辈明白了。”李放笑着拱手致谢。
确实啊,赵祯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满朝的文臣都是既得利益者,猝然改革之下,必然招致朝野非议。
哪怕吕夷简这个百官之首的宰相已经倒向赵祯,可他只是一个宰相,实际上能影响的人并不多。
而且由于他的改弦更张,会使更多的人远离他。
如此情况下,朝堂上要是能再多出一股势力来,赵祯高高在上,吕夷简在下配合。
如此两相制衡,说不定还真能更游刃有余。
高明的计策,往往不需要什么详细的复杂,李世民只是点出了这一点,李放心中已经有后续了。
李放颇有些感慨:“果然不愧是太宗皇帝,陛下之言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核心,怪不得您能名传千古呢。”
李世民自得的捋着胡子:“哈哈哈,先生莫要再恭维了。人老了,听到这些话,着实忍不住的开心啊。”
说笑了两句,李放打起精神来,将自己和赵祯合计的蚕食西夏之事再向李世民请教。
作为兵法大家,想来李世民应该也能给出些指点。
前方是一片大湖,这便是著名的太液池,想来当初李世民政变的时候,李渊应该就是在这里泛舟湖上的吧。
一行人顺着湖边,吹着微风,慢慢踱步。
李放将自己和赵祯他们商议的蚕食之计,详细道来。
李世民听完之后,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才开口。
“世人都言,出奇制胜,却忘了兵家至理,在奇胜之前还有一句,以正合。”
说着,李世民看向李放:“先生年岁不大,未经战阵,却已深得兵法三昧,实在是难得。”
李放有些惊讶,这计策值得李世民这么高的评价吗?
“陛下过奖了,我这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照抄历史上的成功案例罢了。”李放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呵呵。”李世民摆摆手,“世人庸碌,总以为兵法贵在出奇。可战阵之法,自战国以来哪还有什么新鲜的?谁带兵作战不是效法前人?先生有这个心,又能学以致用,已然超出旁人了。”
一个年轻人,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诚心的向历史学习,在李世民看来,这已经是个很好的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