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七王爷,事情是这样的,下官昨天上午到了乌寨,与孟马吐莫见了面,谈了一个多时辰,孟马吐莫只是愿意让我大虞驻兵,并不愿意把兵权与财权拱手相让,其态度甚决……”
随后贾琮将事情的经过,包括孟奈与孟养的偷袭,以及他对孟奈与孟养的处理,一五一十的向忠孝王讲述了一遍。
这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当然也隐瞒不了,当然他还是刻意淡化了他会武艺的事情,交战情况一语带过。
忠孝王、周公公、白凤没想到这其中居然生了这么多变故,这么多波折!听闻后,一时间他们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而这短暂的沉默里,贾琮对于孟奈与孟养袭击的处理,实际是谈判的后续,更关系着下一步对孟马地区的决策,因此三人考虑的多一些。
而毕竟是老祖宗的智慧,忠孝王、周公公、白凤也都有是够的智慧,微微一思索就知道了贾琮的用意——贾琮这是意图两桃杀三士。
只是这计策是否能够成功,忠孝王、白凤、周公公看法则不尽相同。
这一是因为“两桃杀三士”这条计策在实际上施展起来很难,因为这条计策的核心是要抓住这“桃”是什么东西,寻常人很难有这样的认知程度,所以自古以来此策运用极为稀少。
第二则是这条计策在实战中不可测因素太多比如争桃的人突然不挣了呢,或者有人投了个更大的桃子。
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就是因为书生对次要因素考虑太多。而忠孝王也是书生之心,顾虑这些因素太多,因此他倾向于这条计策的不可行。
而还是那句话,他与贾琮积怨良久,有了机会总是忍不住刺挠贾琮两句。因此他不失时机的说道:“贾大人辛苦了,只是你这一计策能成功吗,为何不把两人抓过来,以要挟孟马。你这样做欠思量啊,不是本王说你,你在外虽有临机专断之权,但这次也未免太托大了,若是孟奈与孟养回去后,不顾颜面,反水自立,这事儿就麻烦了,若如此,此事将全赖你作为,贾大人不要怨本王不讲情面啊,这次本王一定将此事上报于皇上,上折参你……”
而对于贾琮所为,白凤却不像忠孝王这么认为,他毕竟是有实战经验的。虽然他没有实施过这样“攻心为上”的策略,但实战经验告诉他,这策略的可行性极强。
而同样是因为有实战经验,贾琮虽然轻描淡写了他擒拿孟奈与孟养的经过,但白凤却知道这在临战中需要怎样的淡定机智、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勇气!
“怪不得皇上会派他来,这荣国公府的庶子果然机敏不凡,以后不妨结交结交……”
白凤早已熟知了贾琮的事情,知道他高中探花,引领文坛,这一次对他的行事有了最直观的感触。
而至于忠孝王的说法,什么把两人抓过来,白凤认为这显然达不到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有可能触发孟马的反抗之心,或者被孟马借刀杀人。
“凡事顾虑,行事书生啊!”随即白凤心里对忠孝王评价了一句
而周公公与白凤又有所不同,如果说白凤认为贾琮的计策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那么周公公却认为贾琮这条计策有八九层的把握。
其原因是因为,周公公暗地里做的都是收买、离间、引诱等暗活、脏活,熟悉人性之恶。
而对贾琮,他也是知道贾琮是极得隆庆帝宠爱的,也早就看出隆庆帝是有意培养他。
太监依附于皇帝而活,他自然早有与贾琮结交之心,王子腾之亡他又借了贾琮创造的“机”,现在他又本能的预感贾琮此策能成,不知道隆庆帝会怎么恩宠于他。
因此为了防止忠孝王继续奚落贾琮,当忠孝王说到这里,他果断一拱手,笑道:“七王爷,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不如静待结果,七王爷以为如何?再说了,贾大人奔波劳累了几天,又遭变故,也需要休息一下,七王爷以为呢?”
忠孝王知道周公公是隆庆帝心腹,倒是不敢得罪,而他也发泄的差不多了,于是鼻内轻轻“哼”了一声,转身进了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