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隆庆帝是很享受这一刻的,因为这让他有一种猜盲盒的感觉……
打开最上面的卷宗,隆庆帝搭眼一看,最右侧一行,清秀的馆阁体写道:互市之治应多措并举。
这个策论点可以说是四平八稳,也暗合了隆庆帝的心思,随后隆庆帝往下看去,只见开篇写道,互市之乱,在于人心,人心望利,故有此乱。而震慑人心者,必令其惧也……
这篇文章以“治人”为中心,涵盖多措,很合隆庆帝的心思。看罢隆庆帝把糊名一撕,“李乐章”三个字就露了出来。
“解元之名,果然名至实归。”
见此,隆庆帝微笑着评价了一句,李乐章是今科会元之事,他是知道的。
随后隆庆帝把李乐章的卷宗放在了龙案的左上角,拿起了第二本卷宗,随即“互市平价论”这五个大字就进入了隆庆帝的眼帘。
与荆良弼、左元洲等人一样,乍一看这个大逆世人情感的策论点,隆庆帝不禁呆了一呆,随即好奇心起,龙首微垂看了起来:有明一代,互市之中,国内乱像横生,皇亲大臣罔顾国法,百姓边兵不惧斧钺,其因在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绳头小利,苍生已奔走一生;若得横财,苍生定愿冒斧钺之险……
陈切往弊,此文如大斧开山,直指要害。而与李乐章之文相比较,则不仅脉络上更为清晰,见识上也更胜一筹——两文虽然都指出其因在于人心,但李乐章的文章偏重于治心;而此篇文章,却更深一层,指出人心向利乃是人的本性,进而指出根本原因在于价格,高昂对价格让人私欲张扬。
也因此在对策上也高下立判,如果说李乐章的对策是治水中的堵,那么这文就是治水中的疏!
而其实因为与阿撒儿里谈判的不顺,为了稳住察哈尔部落,隆庆帝心里己经有了退让的打算……
“不意其中竟有此见识高深之士,朕得之矣!”思忖之际,感觉到此策的高明,隆庆帝不由得拿起了卷宗,又仔仔细细的开始看第二遍。
而当隆文帝拿起第二本卷宗的时侯,由干其文大悖常理,他又推荐了个第二名,不知道是合乎隆庆帝的心意,还是不为隆庆帝所喜,左元洲心里己是微微忐忑着。并在心里暗中组织解释之词,这解释之词自然是荆良弼的说法——不谈观点,仅以文理而言,己是上佳。
当然他也作了放弃的打算。如果隆庆帝不喜,执意不取,他也不会过于坚持。
只是当他看到隆庆帝看第二遍时,他微微忐忑的心一下子平静了,“不让明珠暗投,老夫做到了。”心松自傲之际,此时此际,他心头的疑云却是更加的浓郁了。
不过隆庆帝并没有让他久待,仔仔细细的看完第二遍之后,“治世良策啊!”随着一声赞叹,隆庆帝“嗤”的一下撕开了卷宗的糊名之处,动作带着明显的急迫。
而在这一刻,左元洲也不由的微微伸了伸脖子,下一刻,左元洲就看到隆庆帝似乎是呆了一呆,紧接着“咦,居然是他!”隆庆帝带着惊讶与错愕的声音蓦然响起。
“臣抖胆,敢问皇上此文是谁所作?”左元洲有些忍不住了,拱了下手,小心翼翼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