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唯礼匡之。”
好嘛!当着杜青这个道家弟子的面说这种话,也算是贴脸开大了。
于是杜青也不客气,直接拿出了后来大汉巅峰时期的执政方针“外儒内法”作为应对。
这下伏念也有点蚌埠住了。
他寻思自己只是说要用礼法来约束一下天地自然而已,怎么杜青一开口,就把儒家变成法家的外包装了?
这理论怎么看怎么像荀子!
荀子虽然是儒家现存辈分最大、声望最隆的大儒。但他在儒家内部却并不怎么受待见,或者说敌人极多。
因为他的理论实在是有点太离经叛道了。
抛开与孟子的性善性恶论争议,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等观点,也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接受范围。
儒家至圣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互不干涉,你走你的鬼神道,我走我的人间道,大家不要互相拉扯。
但荀子的思想可太激进了,这甚至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加振聋发聩。
毕竟王侯将相有种没种毕竟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而荀子已经开始探索怎么规划天命了。
但荀子的观点里,也有伏念比较认同的部分。那就是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伏念很重视“礼”在整个社会中的规范作用,他认为“礼”不仅是一个人自我人生的最高准则,而且也应该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
于是他开始跟杜青辩论:
究竟是以“礼”作为社会约束的核心好,还是以“法”作为这个核心更好。
对外究竟是展露王道为好,还是包裹一层仁政的外皮更好。
伏念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杜青则凭借更加丰富的见识,每每直击核心,指出伏念设想的体系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讨论到后来,两人渐渐达成一致。
“礼,需要教导,需要每个人的真心认同,而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法不一样,法只需要人们遵守,因为违反的话会有严厉的惩罚。所以如果想要建立新的秩序,用【法】速度最快。”
“但也不能彻底摒弃【礼】。礼并不仅仅只是一层外皮,心底认可同一种礼仪的人,互相之间才更有认同感,国家才会更有凝聚力。”
“所以前期可以用法,快速形成新的秩序。然后抓紧兴办教育,推广礼仪。等到人人懂礼、守礼之时,大家的修养品德提高自然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同样的,前期由乱到治,百废待兴,对外最好施以仁政,休养生息。等到教育有成,国力恢复,礼仪也需要继续对外推广,以王道之师解放那些边陲野蛮无礼之辈,让他们也沐浴在礼仪的光辉之下。”
啪!
说到尽兴处,两人默契击掌,感觉遇到了知己。
“既然如此,伏念兄,天下学宫的下一任祭酒,我看非你莫属啊!怎么样,有没有信心压服百家?”杜青笑着问道。
通过与伏念的这番交流,大秦未来的框架在他眼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前期以法治快速建立新秩序,同时大兴教育,等道德、礼仪等环节通通补上之后,社会便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二阶段,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固所愿也!”
伏念也是十分骄傲自信的人,杜青既然给了他机会与挑战,他就绝不会选择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