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8章 开科!取士!(2 / 2)煌未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三千来万人,哪怕去掉一半女性,再去掉老弱,也至少剩下数百万适龄男性,可以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接触不到知识,所以他们只能贡献体力、劳动力,却无法为国家贡献脑力。

至于那些有资格学习知识、能成为知识分子,并被汉家视为‘官员候选’的人,在这数百近千万人当中,占了多大比重?

掰着指头算就是。——功侯贵戚一百多不到两百家,哪怕算每家有十个子弟‘从文’,也不过两千;

去掉一半纨绔、一半武夫,再去掉那些没能遗传先祖优秀基因的残次品,两千个人里能出三五十个能用的官儿,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再看学阀。

黄老学高高在上,过去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满共就挤出汲黯这么颗独苗;

法家先出了个晁错,而后又是郅都、赵禹、张汤等新生代,但终归是家学传承,数量同样是不超过三位数——放眼天下,也就百十来号人能看。

儒家的人倒是真的多。

但质量也是真的差。

或者应该说,是参差不齐。

儒家的上限,能在最近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为汉家贡献出颜异、公孙弘等一大批国宝级的治国之才!

然其下限,也能出‘匈奴牧羊犬’狄山那样的民族败类。

更多的,则是中庸之姿。

——说他没用吧?

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多少能干点事儿;

——说他有用吧?

终归是儒家出身,屁股天然就是歪的,动不动就整点幺蛾子。

历史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没人用了呀!

除了儒家——除了‘有教无类’的儒家,其他学派根本无法为汉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分子,来补充捉襟见肘的官僚体系!

而现在这个时间线,距离儒家独大还有几十年时间。

刘荣还有时间。

刘荣还有机会,争取让各个学派都放下身段,从原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封闭思想中,转变为类似儒家那种开放的授学模式。

有教无类。

这算是刘荣少有的,认同儒家价值体系的点。

那怎么做,才能调动各学派、学说的积极性呢?

答案不外乎:威逼,利诱两项。

威逼自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利诱,说一千道一万,实则不外乎后世那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学子学某个学说,为的就是做官!

而让谁做官,从哪个学派的学子当中汲取更多官员,是刘荣说了算。

所以,刘荣理论上,是能操控各个学派,在天下文人士子心中的低位排序的。

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汉皇喜酷吏,生民多冤死;

秦王喜武夫,举国皆壮士。

在封建时代,天子的个人喜好,是能左右天下人的倾向的。

就说句夸张一点的话:如果有一天,刘荣表达了‘独喜墨家士子’的喜好,那至多不出三天,长安城街头巷尾,就能多出成千上万赤脚褐衣的墨者!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荣在过去,才很少表露个人的主官喜好——即便表露,也都是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表露。

所以接下来,刘荣要做的,就是通过考举,来明确无误的告诉天下人——尤其是那些掌握知识,乃至垄断知识的学阀;

——朕,要你们开源!

——把你们掖着藏着的知识,都给朕拿出来!

要不然,就你们学派藏着、掖着,教出来的那三五个仨瓜俩枣,但凡朕一不小心全给淘汰了,一个都没要,那你们学派这辈子有了大拇指。

刘荣知道这需要一个过程。

比如:第一次科举,如果有一万人应考,那很可能会有七八千个儒生,外加不到两千其余各学派的士子。

等刘荣从这万把号人当中,一次性吸收个一两千人,且其中有一千大几百儒生,以及个位数的墨者、十几个黄老士子,百十来号‘法家拂士’,其他学派就能反应过来:唉,不对啊!

考举这玩意儿,特么得码人儿啊!

不行!

赶紧回去广收门徒,争取下次,码人码赢那些个腐儒!

第二次,或许情况依旧不会有太大改变——依旧是儒家考生占七成以上,通过者有六成以上儒生。

但随着时间推移,第三次、第四次……

总有一天,黄老、法家乃至墨家,都能凑出上千人,乃至数千人的赶考队伍。

到了那时,只要刘荣暗中拉一把,压一压儒家,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即便无法复现,也至少能开启新一轮华夏思想大碰撞。

刘荣始终不曾忘记:帝王之道,终归不过‘制衡’二字。

个人和个人之间要制衡,群体和群体之间要制衡。

阶级和阶级之间要制衡,学派和学派、思想和思想之间,也同样需要制衡。

一家独大要不得;

非此即彼要不得;

旧势力老而不死,新势力强而不赢,更要不得……

明白了这些,刘荣最终的决断,也随之在舆论达到顶峰的同一时间,展露在了天下人面前。

——开科!

——取士!

就此,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于天子荣新元二年秋,正是开启了华夏文明新的篇章。

对了;

考试是在秋天。

所以,刘荣很不要脸的,将此次科考,以及未来的每一次科考,都坦然命名为:秋闱……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