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论钦陵此时内心里无比苦闷,吐蕃的国力远不如大唐,虽然大唐当时在他的设计下算是四线线作战,只不过,大唐虽然四线开战,却快速地结束了战争。
无论是湟水河之战,还是安西之战,吐蕃的失败,都不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是国力上的问题,契苾何力采取的战略,与李贤采取的战略几乎都是如出一辙,都是以正合,以奇胜。
所谓的正,就是大唐用堂堂正正之阵,无论是河湟地区的契苾何力,还是安西的李贤,他们都是上来先屯田,然后缓缓图之。
如果吐蕃拥有大唐一样的国力,论钦陵至于失败吗?仅河湟地区的日月山沿线,就是大唐无法逾越的天堑,吐蕃完全可以以逸待劳,那个时候,论钦陵不得不主动决战,因为吐蕃国内支撑不起二十多万大军的消耗。
在安西的情况同样也是如此,李贤到了庭州就止步不前,开始慢悠悠的屯田,论钦陵当时就看出了李贤的用意,可问题是,看出来没用,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李贤立足未稳,然后将李贤所率领的一万余凉州军赶出庭州,最不济也要破坏李贤的屯田计划。
可问题是,距离安西最近羊同却不能给白合素提供有效的支持,只能错失良机,论钦陵虽然蛊惑了阿史那都支率领西突厥军队袭击庭州,不过,阿史那都支自己没用,被李贤三两下就打败了,差点全军覆没。
等到论钦陵在湟水河之战战败后,前后安西,李贤基本上完成了第一年的屯田,李贤利用大唐强大的国力,以小规模潜入的方式,将唐军一点一点潜入疏勒,进一步逼迫论钦陵失去先机。
当然,论钦陵直到现在还是以为王方翼所部的唐军,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以商队作为掩护,一点一点潜入疏勒的。
毕竟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大的几千上万人,小的也有数百人,几十人的商队可非常容易遇到意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舍得付出利益,总有无数商贾愿意铤而走险。
这是论钦陵唯一没有算的,当然,这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湟水之战损失十数万人马,在安西又折损两万余军队,吐蕃最好的办法是认清现实,积攒实力,以图将来与大唐再战。
可是,现实非常无奈。
噶尔家族虽然现在是吐蕃显赫的家族,可问题是噶尔家族缺乏底蕴,他们噶尔家族本身是加布世袭部落头人,放在大唐的话,地位大约相当于地方豪强,直到论钦陵的父亲禄东赞,依靠因揭发琼保·帮色苏孜谋害松赞干布之阴谋而受重用,直到禄东赞成为吐蕃大论。
可问题是,禄东赞的崛起之路在吐蕃世袭贵族中,并不受待见,这是因为他们家族以高密而崛起的,同时,他们的出身又太低,禄东赞之前的低位差不多相当于乡长级别,在满朝世袭贵族出身的吐蕃,噶尔家族是一个异类。
偏偏禄东赞早就死了,论钦陵的哥哥赞悉若虽然世袭大论之位,可问题是,赞悉若的威望不足以服众,论钦陵在湟水之败后,吐蕃内部其他家族对噶尔家族虎视眈眈。
像吞弥家·桑布扎族,支·塞汝贡敦家族,娘·墀桑扬敦家族、以及麹·莽布支拉松家族,韦·赤色乡年家族,吐蕃九大家族之中,有五个家族不服,这个大论可没有禄东赞在位的时候,权势滔天,虽然不是傀儡,但是也做得非常憋屈。
就在在论钦陵在安西战败以后,对论钦陵几乎是一片喊打喊杀之声,为了夺取噶尔家族的兵权,五大家族联合在一起,蛊惑芒松芒赞,认为赞婆在查灵湖大营拥有近十万大军,却畏敌如虎,不如接触赞婆的职务,由麹·莽布支拉松代替赞婆为帅,前往查灵湖,指挥吐蕃大军向大唐发起进攻。
论多陵也非常无奈,如果此时休养生息才是吐蕃最正确的事情,犯了错要承认,挨打要立正,可是一旦让麹·莽布支拉松为帅,他还不如赵括,估计吐蕃大军就要损失殆尽了。
如果再战败,吐蕃将国将不国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论钦陵戴罪立功,这是他的哥哥赞悉若为他争取最好的结局。
从噶尔家的庄园离开,论钦陵一路向北,他并没有前往查灵湖湖畔,如果是唐军进攻查灵湖大营,唐军必败,可问题是,唐军非但没有进攻的确实,反而屯兵是石堡城,如果石堡城夺不下来,吐蕃大军无法在河湟取得进展。
在安西的时候,论钦陵已经见识到了大唐军队守城的实力,除非唐军粮草耗尽,然而现在大唐已经在鄯州开始屯田,距离石堡城不过五百余里的粮道,而且还是日月山沿线,粮道实在太近了。
论多陵就算亲临灵查湖沿线,也没有办法尽快打开局面,想要破开眼前的困局,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安西,特别是大唐已经承担不起安西的补给任务,将两万余凉州军调回凉州,这样以来,安西似乎还有希望……
风萧萧兮易水寒,论钦陵此时真有一股悲壮的气势。
庭州,庭北县,雍王府别院,书院内。
李贤望着巨大的舆图,也是烦躁不已。
萧嗣行与其兄萧嗣业,与郭待封一样出身名门,要说起来,郭待封的门第与萧嗣行差得太多了,他的兄长萧嗣业幼年时就跟随隋炀帝,后随萧皇后入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年)回国,领突厥部众投靠大唐。
萧嗣行可是一步一个脚印,跟着苏定方平定过西突厥,跟着契苾何力打过高丽,跟着郑仁泰打过薛延陀,跟着薛仁贵打过铁勒,可以说,大唐周边的尽数强敌,萧嗣行尽数参与,他的战功甚至超过了他的兄长萧嗣业,一路做到从四品上阶。
这样的人,野心太大,而且自信爆棚。
李贤也知道,人心是最难以琢磨的事情,在大唐可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任劳任怨一辈子,不如立下大功一件。
更何况萧嗣行可不是普通的从四品官员,要知道大唐有六百七十七名折冲府都尉,三百五十八个州,仅正四品以上官员超过千人,李治这个皇帝不见得会认识所有的正四品官员,但是萧嗣行可是可以直到李治的通天人物,李贤的命令,在萧嗣行那里,还真不见得好使。
虽然李贤有便宜行事之权,也有处罚或奖励四品官员的权利,可这些权力在萧嗣行那里,还真不见得有威慑力。
大唐可真不是看谁官大,谁的话语权就重,正三品的十六卫大将军,不如四品各卫将军实权大,六品七品御史,也敢弹劾堂堂宰辅,一旦查实,宰相就要自辩或请辞。
李贤这个一品亲王,如果不是身上有凉州大都督,凉州行军兵马总管的差使,他无法直接调动任何一个折冲府的折冲都尉。五品洛阳县令可以不给李贤面子,李贤也没有办法。
这是大唐的制度决定的。
李贤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到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把目光望着王勃:“子安,何以教孤?”
李贤其实隐隐有些奇怪,以前的王勃可是最喜欢写诗、词、歌,赋,可是现在,王勃这两年一首诗都没有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