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章 对失败的容忍度(5k)(1 / 2)乌鸦一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是好事啊!”

陈元光的声音从笔记本电脑里传来的时候,在座负责开拓者二号的核心团队成员们都不敢说话,因为他们不知道陈元光是真这么想,还是在嘲讽。

虽说按照大家平时和陈元光相处的结果来看,他从来不会用反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但那是建立在之前没有出过这么大的问题前提下。

开拓者二号爆炸,且不提直接造成的损失,耽误的时间成本更重要,因为不管是和欧洲航天局签订的合同还是说和华国航天集团签订的合同,都有时间上的要求。

这次的失败很有可能会导致履行合同推迟,所以大家内心有很多想法,表面上都一脸沉痛。

杨嘉善先站出来说话:“老板,这次会爆炸是我的原因,我在火神设计的时候没有坚持我们之前的原则,我采取了在发动机的后段采取了更简单的高温合金单壁结构。

使用了一部分氢气和燃气发生器产生的排气作为冷却气膜,然后为了提高耐热能力,在喷管内壁加了一层热障涂层。

同时在外层加了氧化钇稳定化氧化锆陶瓷涂层来起到隔热作用,并且在这加的陶瓷涂层和基体金属之间用了合金粘结层来缓冲二者热膨胀系数差异。

这里的合金粘结层用的是MCrAIY,其中M用到了铁、一氧化碳和镍的化合物,我过于心急,想一次性达到我们二计划和三计划之间的中间状态了。

我估计是因为改动太多,然后开拓者二号的发动机又是采取的捆绑式发动机,生产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不够成熟,改变的地方太多,不同位置的发动机在点火过程中产生的推力不一样,这进一步导致了它在空中受力不平衡产生的爆炸。”

杨嘉善是从华国航天研究所挖来的专家,是航天领域院士刘大响的得意弟子,是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动机核心研发人员。

之所以从研究所跳出来,是因为他想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光是脱敏期足足耽误一年,他也要跳出来试试看。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光甲航天足够吸引人,研究所的火箭发射以求稳为主,在发射前要经过大量的论证,保证万无一失。

和光甲航天相比,研究所一年发射次数一只手能数过来,这只是光甲航天一个月的量。

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光甲航天的火箭发射会朝SpaceX看齐,那样的话火箭发射可能一周就能发射个数十次。

二者的研究经费也完全没办法比。

光甲航天的开拓者二号发射前杨嘉善做出的要加入的决定,随着开拓者二号的成功,他还在原单位处于脱敏期的时候,有不少同事找他打探情况,表示想跟着一起跳槽到光甲航天。

理工男对技术的追求,让他们更想去一個自由的环境。

而杨嘉善在脱敏期结束正式入职后,因为丰富的经验让他很快在发动机研发组里建立起权威,成为有名有实的负责人。

之前的临时负责人林天旻则担任副组长。

杨嘉善主动出来承担责任,陈元光的声音继续传来:“我是真心觉得炸一炸是好事。

我们这是火箭发射,不管是过去的NASA还是SpaceX,都爆炸过多少次。

我们之前没有失败过,不代表我不能接受失败,恰恰相反,如果一直不爆炸,我们内心一直秉承着发射火箭不能失败的观念,那这根弦早晚会崩。

因为这违背了客观规律,我们是搞科研的,是科研型机构,我们需要尊重客观规律。

这次炸比到时候未来带着空间站上天炸要好,比我们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天的时候炸要好。

世界上没有只赢不输的球队,我看足球比赛里一些几十场连胜的球队,他们反而很累,因为一直绷着弦,当失败后反而会轻松,不用再带着这么沉重的包袱参加比赛了。

所以这次爆炸对我们来说也是卸下心里的包袱,只要能从问题中吸取经验,下一次有所进步,哪怕下次、下下次再爆炸,我也觉得是好事。

刚刚杨博士提到的结构和材料变化太多导致工厂生产过程中造出来的发动机,推力不一致的问题,这是猜想还是事实?”陈元光不想纠结于失败的原因,而是快速思考改进方案。

他的时间太宝贵了,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人来找他,他自己还要有大块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所以陈元光需要抓住每次开会的时间传递正确的思路。

杨嘉善说:“是我的猜想,因为火箭刚刚才爆炸,传感器还没拿回来,发射过程中传回来的数据还没有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等数据,数据回来后我们会形成一份详细报道的。”

陈元光说:“好,我有一个思路给你们做参考,既然已经改结构了,那是不是更大胆一点。

杨博士,你想的是大改还是退回去?

把结构退到方案一上。”

杨嘉善说:“我不知道。”

这是实话,刚刚失败,失败不能证明他的选择一定是错的,但多少会打击自信。

杨嘉善一来之后凭借经验储备建立了权威,其他都是刚毕业的博士或者硕士,最多玩过小火箭或者数据模拟,哪里能和他这种经手过长征三号、长征五号的核心研发人员比。

但他还是坚持要在这一代开拓者二号上做如此大的变动,是因为他希望一次性超越猎鹰九号的运载量。

如果不对火神发动机做大刀阔斧的改造,以火神发动机的推重比是不如梅林发动机的(猎鹰九号采取的发动机),这意味着他们的开拓者二号还不如人家十多年前的产物。

猎鹰九号第一次发射是在2010年,因此杨嘉善希望一次到位。

陈元光说:“你们比莪更专业,所以你们做判断,如果要大改,那么可以参考我的想法:

在它的喷管延伸段改造成螺旋管束式的结构,用大量的镍合金管螺旋型排列焊接,让氢在里面流动,通过这个流动氢远程控制发动机的推力,这样达到不同发动机推力一致的目的。

即便工艺导致的发动机推力存在偏差,也可以靠后天给救回来。”

“老板,我内心是希望大改,因为走到这一步再退回去太可惜了,但是我们怕时间上来不及。

我们明年上半年以前要给欧洲航天局完成第一次货物运输,一季度要给天宫一号做第一次货物运输。

因为都涉及到和空间站的对接,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充分的测试和计算。”

陈元光说:“没事,我们账面上躺着那么多现金,大不了赔一点钱,哦不对不会赔钱,最多是尾款少收一点。

按照我们的成本,压根不会亏。”

陈元光接着道:“你们可以讨论一下我的想法,我画一张我想法的草图投给你们看看,不然说螺旋管束式太抽象了。”

在座研发团队的成员们知道陈元光这么说,是真的不介意,于是大家开始纷纷讨论起来。

虽然陈元光说得是把决定权交给你们,但是直接领导杨嘉善之前已经决定了要大改,老板陈元光提的方案是大改,那么大家自然不会不识趣还继续提保守方案,大家都是围绕大改来讨论。

“我认为陈总的想法很合理,工艺上我们无法短期内要求合作伙伴实现比较大的提升,毕竟我们在一些高精度上确实有所欠缺,发动机之间微小推力会对捆绑式发动机产生巨大影响。

短期追求精度不现实,陈总提到的技术路线我认为是可选的方案之一......”林天旻说了之后,大家纷纷出来说了自己的想法。

大致意思都是同意,然后提了采用这一技术方案要注意的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