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六章 何雨柱到达川底子村(1 / 2)顺风又顺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辆驴车停在了车站门口,何雨柱微微一愣,这个时候,秦大牛立即笑着走到何雨柱的身边道:“姐夫,不要嫌弃呀...咱们村的拖拉机今天早上出去办事去了,要不然村长是准备让村子开拖拉机来接你的。

好在驴车其实也挺好的,你放心,我赶车是又快又稳,不会颠簸的。”

秦大牛尽量的解释,只是何雨柱却笑着道:“大牛,你不用解释,我感觉这驴车是挺好的,不过,我这边还有东西要带,你赶驴车的话,那东西就不好弄了。”

“啊...是什么东西?”秦大牛有些诧异的看向了何雨柱。

何雨柱笑着看了一眼秦晓雅,这个时候,秦晓雅看着秦大牛笑道:“我和你姐夫说了,你喜欢骑自行车,特别特别的喜欢,你姐夫正好有一个门路,能搞来自行车,就给你和爸一人搞了一辆。”

“二手的!”何雨柱笑着补充。

“什...什...什么...?”秦大牛整个人直接的傻了:“姐夫,二姐,你们说什么...给我搞了一辆自行车?”

“二手的?”何雨再次强调。

“二手也可以呀...哎呦,我的天呀...在哪里,自行车在哪里,我可以骑吗?”秦大牛兴奋的有些不知所措了起来。

“额...!”何雨柱有些无奈的笑道:“你现在骑可能有点问题,因为你还要驾驶驴车,我可不会驾驶驴车,所以你们还有谁会骑自行车,等一下你们要跟着驴车一直骑。”

“我会...!”秦晓梅笑嘻嘻的点头:“姐夫,我来骑...!”

“好...另外一辆。”何雨柱看向了秦晓莉,只有九岁的秦晓莉摇摇头道:“姐夫,我不会骑自行车。”

“还是我骑吧...!”何雨水呵呵的道。

“好...那就够了,咱们先去借自行车。”何雨柱微微点头。

“姐夫...自行车在哪里呢?我怎么没有看到呀?”秦大牛迫不及待的问道。

“看把你急的,自行车当然不会在车站,我们委托邮政帮我们运送过来,现在我们去邮政那里取就可以了。”秦晓雅宠溺的拍了拍自己的弟弟。

“呦...那还不赶紧的,快,快...!”秦大牛是立即催促大家上车,你永远也不会想象到,六十年代农村小伙可以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快乐。

要说这拥有自行车的快乐,就一定要说说当时一块钱的购买力,六十年代,一块钱能买到什么?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四九城,当时青年男女结婚的聘金,通常只要4元钱。

倘若在农村呢?要参加农村的婚宴,吃一顿有白菜猪肉的“半荤素酒席”。

“礼金”往往是四五毛钱就可以,能出到一两元礼金的,就是当地的有钱人。一块钱在这类场合,分量真是很重。

而要看看当时的物价水平,就更可知一块钱有多重要:在1961年的郑州,精粉两毛六一斤,标粉一毛七一斤,精米两毛钱一斤,小米一毛钱一斤,花生油一斤六毛九,猪肉一斤八毛四。

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价格七毛钱一斤,羊肉价格七毛六一斤。

到了1965年的郑州,黄瓜每斤四分钱左右,大葱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鲫鱼每斤四毛钱,大白米虾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

这些价格,就是当时全国物价的缩影。

工业品的价格,那是更是不菲,典型自行车。

像“永久”“凤凰”“飞鸽”等名牌自行车,价格长期保持在一百二十元以上,相当于“国企职工”三个月工资。婚礼上如果能有几辆自行车(大多是借)来接新娘,那就是乘豪车的感觉。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六十年代小伙子们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飞跑的一幕,基本都是有钱人家的“专享”。

至于当时与自行车并称为“三大件”的手表与缝纫机,那自然也是价格不菲:1964年的“五一牌”全钢手表,每只零售价格70元。1965年的“上海防震表”,零售价120元。

1963年一台斗卧式缝纫机的零售价格,高达140元。每一样放当时,都让人有“工资不够花”之感。谁家结婚时能把“三大件”全凑齐?那就是标准的土豪。

穿衣的成本,那也是不小,布料棉料衣料在当时,都是紧俏物资。在1960年代的天津,一件“涤棉卡其男制服上衣”要卖19元,一条“涤棉卡其男制服裤子”卖14元。

上下一“配齐”,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就出去了。所以那时的工薪家庭,“买衣服”真是难得的奢侈事。就算“过年穿新衣服”,也多是自己买料子做。至于平时?那真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整个川底子村,上下几百口人,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只有在大约十里地的一个村子,一位村长家才有一辆自行车,这一辆自行车那可是被宝贝的不行。

那辆自行车被小心翼翼地骑着回来时,村里很多人都专门来看,村长家院里攒了一堆人。

那辆自行车是当时的名牌--“飞鸽牌”。

后来那辆车就是村长的宝贝,他每骑一次后都要把它仔细地擦拭一遍,然后放到屋檐下太阳晒不到的地方,还会用麻袋等东西苫着。

村里人出门要借,会和村长亲口必恭必敬地说了,才会小心翼翼地推走。

村里人也不是随便去哪都会借,只有要去较远的地方办很重要的事才会去借。

一般是未婚的小伙子们借得多。

那时每逢七、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村里定下媳妇的小伙子都要到未来的媳妇家,将她“叫”回自己家,好吃好喝地住上一天,再送她回去。

在没有机动交通工具的农村,能够骑自行车去“叫”媳妇是最风光的。

当小伙子一路铃声出村时,村人问起“叫媳妇去呀”,小伙子一边飞速前行,一边大声喊着回答说“是呀”,人早已在问话人的视线里消失,声音却不无得意地随着小路的延伸余音缭绕。

所以,村长家的自行车总会被借去。

每当这些满怀着即将见到离上次见面大约隔了有小半年的未来的媳妇的喜悦的小伙子,按捺着自己的激动之情恭恭敬敬找村长借车时,村长虽然会借,但是却总会踌躇半天,反复叮嘱他骑车的注意事项,说得小伙子手握着车把,不等村长说完,嘴里说着一定注意,急切地撇腿上车飞速而去,害得村长还要将注意事项大声地冲他旋即不见的背影大喊几遍。

那辆车也是村长家的孩子时刻觊觎的对象,大人不停地强调孩子不能动它,但孩子的心里每刻都在想着如何才能动动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