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的秋收季终于过去了,上河沿村迎来了第一场清雪。
东北从九月末就开始降温了,到现在,室外温度最低已经零下了,以前光听说东北冬天长,现在一算有六七个月零下的天气。
不顾天气寒冷,刚秋收结束,村里的人就开始往山上跑去收山货,像“红姑娘”,榛子,松子,山梨,山楂,山里红,红枣,栗子,都熟了。
大家忙着抢收以后,又开始忙着抢山货。
唐立冬依然回收,定的价格是一毛一斤,大家都很积极,不少人一天就能送来三四十斤,赚上几块钱,几天下来也多了几十块的收入。
这个秋天,全村人都收获了一笔“巨款”心里踏实了不少。
随着这几天气温降到零下,上山的人就少了,一是山货少了,二是万一冻着那就得不偿失了。
女人开始在家里忙着做针线活,男人每天忙着劈柴。
唐爷爷和唐大爷最近比较忙,要组织村里的人去交公粮,还要忙着计算工分和后面分粮的事。
唐大娘和唐二大爷、唐二大娘,一起去帮助那些孤寡的老人搬去公租房。
今年冬天搬进公租房的有七户人家,刘家老两口今年快七十了,说什么都不愿意搬离自己的小窝,劝说无果,只能重新给修缮一下房屋。
其他几个茅草房的老人家都搬进去了,住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
还有一家是邵家剩下的几个女人和孩子,他们家里的大人被抓走,女人立不住,房子漏风也没人修,只能去租房住。
看见她们进去住,村里两家结婚后和父母挤在一个屋的小两口也交了钱,住进了后面一排的青瓦房。
唐爷爷带人交粮那天,很晚才回来,天气冷,冻得几人脸色铁青。
唐晓初看着心疼得不行,之前忘记了背包里还有军大衣的事,这会赶紧拿出来给大家伙分了。
唐大爷和二大爷看见军大衣,一边埋怨老三乱花钱,一边喜滋滋的把衣服披在身上,这个时候的军大衣货真价实,是真的巨保暖。
几人都很喜欢,唐奶奶刚想酸儿子几句,唐晓初趁机献宝似的,把之前买好的碎花棉袄拿出来给奶奶,大娘,二大娘,和小姑分了。
“还是我们小丫贴心,没白疼你。”
“怎么没给孩子买一件棉的穿?”唐奶奶问。
“没碰到合适的,碰到就给他俩买了。”唐立冬不好说在空间呢,随口找个理由。
“说啥呢?之前太忙也没抽出时间,这两天我就给小丫做一身,小孩衣服好做。”
“就是,我给小四做,让孩子在家里玩两天。”二大娘也接话。
之前孩子衣服都是她们给做的,小孩子长得快,一个季度就得换一身,唐大娘他们习惯衣服做大一点,能穿两年。
她们也没想到,高少萍走的时候,一件衣服也没给孩子留。
第二天起大娘她们在她家屋子做针线,缝纫机在这,她就在边上跟着看,学点是点,她现在小不会做,慢慢长大了就好了。
这天村里的大喇叭突然响了,里面传来姜支书的声音。
“今天村里分粮,每家至少出一人,来村部门前集合......”
听着广播,村里人都往村部聚集,唐晓初到的时候,里面人已经满了,没一会,就看见背着粮食出来的人。
看见分到的粮食数量,大伙都忍不住叹气,交了公粮,剩下的粮食寥寥无几。
“还好有唐老三收山货,要不这个冬天可咋过啊?”
“谁说不是呢得亏有人家......”
“过几天看看,把夏天晒的干菜拿去卖了换点粮食,还有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