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还年轻不太懂,祖大寿吴襄两个一听这话几欲大哭。
什么叫朝廷自有公断?
就朝廷里那帮坐而论道都不行的废物公卿,他们会放过用他们这两个叛贼的脑袋震慑边将乃至武将的机会?
他们都无比笃定,将他们送到皇帝手里,他们未必会被处死。
可公开送到朝廷,尤其送到外廷手中,他们两家老小一个都别想活。
于是祖大寿吴襄飞快交换了一个眼色,均明白各自的意思。
继续不要脸,继续哭着喊着请求中军对他们进行处置,千万不能被送回朝廷。
武烈处置,他们应该不会死。
朝廷廷议处置,他们两家九族不安。
这是无需明说的道理!
进了辕门,又上到山腰才到中军帐。
袁可立一路细看,他可算得上是老资格名将,排兵布阵安营扎寨这种事对他而言简直是一个随手就能做到最好的本能。
在他看来,平山中军大营设置的极好,就用最简单的参差落差便可形成足够保证安全与防御性的阵地。
再细看军中道路安排和防火带——对一个成熟的将领来说布置防火带是最基本的常识和本能。
“横向道路可极快实现各个阵地彼此之间迅速增援,纵向道路颇为隐蔽可在必要时反守为攻,凭此军营布置,皇储已可为名将了。”袁可立惊喜不已暗暗赞叹道。
见微知著,安营扎寨这种基本的军事素养这么优秀,那便有了名将的基本本领。
这也说明,武烈北伐东征,那还真不完全是军资堆出来的。
那当然不是全靠物资堆出来,李征又不是以为自己有万门火炮便可不讲军事基本规律的废物型穿越者,该有的军事指挥能力与军事素养他还是有的。
而且还不算太弱,他自已认为再学一点再实践几次,他虽不能成为什么名将,但也不至于成为庸碌无能之将。
他自觉上限也就是中上水平。
进了中军帐,李征也不卸甲胄。
麾下众人连海兰珠都没有拿下马背上的弓箭。
袁可立见此何止是惊喜。
他简直要狂喜。
敖汉汗出现在这里,他的精锐骑兵未必就在这附近巡弋。
但作为将领谨慎一些那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李征不卸甲休整,部下无不做好厮杀准备,这可足见小小的亲卫营的彪悍战斗力了。
“皇储带兵有方,指挥有度,天下名将也莫过如此罢了。”袁可立险些喜极而泣,心中只想道,“我大虞皇朝的江山社稷任是谁来,也不要想糟践了,皇储不答应!”
这有点脱离李征对自己实力的综合估量。
中上之姿与名将之姿的差距他还是知道的,他自认为自己只是个有点基本的军事素养但不多、打仗就靠农贸市场横推的普通人。
遂问袁可立:“太傅何故匆匆而来?须防备高丽与建奴留守高丽所部围魏救赵之计,也要防备倭奴侵扰山东,山东不能乱。”
袁可立迟疑着考量:“大王之意是何处不安?”
“还能是哪里,一个孔氏后人,一个鲁王府,若是再多一个倭寇,今年恐怕要欠收的山东局势会雪上加霜。”李征有些担忧。
袁可立再无忧虑,这是比军事能力更让他惊喜的能力,甚至比帝王手段更让他称道的王道眼光。
不用听别的,就这一个“欠收”就足够体现许多让袁可立这个名将老臣最推崇的“治国”思路。
譬如治病于未的道理,李征预料今年山东粮食欠收,这是展现出他对农业较为了解、对国家稳定的根本十分关注才能拥有的思想。
有这个思想,袁可立就不怕他成了汉武帝那样半生穷兵黩武透支国力的雄主。
一个很能打、近乎要重新打一遍天下的皇帝,不透支国本去开疆拓土,那就是历朝历代不世出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