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九章 东林魁首,道德清流(2 / 2)面包不如馒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杨涟也反感这个,可他见识过东南海商的实力,他更担心这些人会勾结红毛鬼与倭奴,对国朝有不轨之心。

“东南海商至少有在东南立国中之国的实力!”杨涟叹道。

左光斗道:“既有此实力而不为之,岂不正见这些人只要银子不要权力之意?”

杨涟哑口无言。

他本能地觉着东林如今的一些看法出了错,可他不知道错在哪,而且也找不出更好的路子来代替东林的主张。

于是他劝告左光斗“稍安勿躁”。

“岂能静得下心,建奴眼看着便要被消灭,此时皇帝竟然倍加纵容,这岂不是养虎为患。”左光斗愤然道,“这时候就应该使杨鹤出镇辽东替代武烈之权。”

“杨鹤能在辽东替皇庄扩张出力?你太天真了!皇权要扩张,我等朝臣要制衡,这是本性。”杨涟悲观预测,“北方边患为肃藩替代,东南有海商图谋不轨,西南如今有贵勋集团,秦良玉只怕还是要步步后退。再加上国本不稳宗室暗斗,大虞皇朝前程不容乐观。”

这么一说,两人一时忽然都没有了说话的兴致。

他们又不傻,岂能不知在这个时候武烈北伐东征成功,那就是给大虞皇朝增加了国祚,内斗再激烈也不可能有亡国之患。

可武烈不是我东林君子,他越是能打便越该死!

朝廷大事,就该交给纯粹的文臣来管,叫这些武夫当国那成了什么样子了!

忽的杨涟提起一个人,问道:“前些日子扬州林如海回京,你们为何没有找过他?此人虽是世侯出身,却与我等从来相厚,我听说皇帝招纳流民建立货郎大队,实则便是军队,如今大都在此人之手。”

“如何没有找过他?此人不受一切交往,”左光斗恼恨不已。

林如海回京时,他这个左佥都御史是去见过的。

毕竟林如海原本也是科道言官外放的,如今也还是扬州淮安两府巡盐御史,也属于都察院该管官员。

可左光斗召见林如海时,林如海绝口不提货郎大队之事,再后来左光斗邀林如海赴宴,林如海以身体不好婉言谢绝。

左光斗从这就知道林如海不愿意和他们这些道德君子往来,东林更不要想通过他掌控货郎大队那数万人马。

更令他气愤的是都察院还无法弹劾林如海。

怎么弹劾?

林如海绝对算不上清官,尤其比起他们这几个东林魁首。

他们这些人是完全靠俸禄生活,日子过的很紧。

林如海时绝不主动伸手要好处,不该拿的也一文钱也不会拿。

但能拿的他绝不拒绝。

比如扬州盐商这两年被打击的走投无路,在林如海处求个“墨宝”送一二百两润笔,顺便求一个方向,这种钱林如海可不会推辞。

若盐商乃至江南粮商通过他的指引找到了一条路子,而且是皇帝允许的路子,他们也会再跟林如海替族人家人求个文章墨宝,这给的润笔可就多了,三百两五百两算少,一千两两千两不多。

这种钱林如海也会收下,但他会在每次奏报中跟皇帝详细汇报自己这些“润笔”的获得。

这就让都察院恼火了,没法弹劾啊。

这要是弹劾,天下文人只要有点名气的都得被抓起来。

人家这是名气大凭墨宝文章换了点润笔,这有什么不可以吗?

故此左光斗对林如海既恨又气还没办法,尤其在他代表东林试图伸手军权的时候被皇帝察觉,皇帝压根就不听他甚至都察院对林如海的弹劾。

林如海要是有问题,厂卫难道是瞎子吗?

都察院既弹劾林如海,为何满篇都是“大概或许有可能”?

如此三番五次,都察院翻到得罪了林如海,如今都察院派去试图在扬州盐道做点事情的御史,到了扬州就出不了门,不要说做点事情,吃顿饭都没人请客。

杨涟得知,宽慰好友说:“好在林如海虽与荣宁二府关系密切,但也并未与武烈十分往来,这倒是一个好消息。”

“岂能没有往来,林如海妻女幼子全赖武烈活命,这样的大恩,林如海岂能不舍命报答。”左光斗怒道,“这其中瓜葛,皇帝莫非便想不明白么?且等着看,都察院盯着武烈举动,但凡有把柄,便是不能除之,倘若林如海敢有相助,我等绝不容他。”

杨涟呆了一下,扶正了管帽缓缓离去。

东林似乎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如今被东林把持的都察院,竟然变成了栽赃陷害也不以为耻的地方。

科道以法度森严为皇权制衡,如今变成了这个样子,这还能制衡皇权吗?

还有,内阁如今终日无所事事,国家大事几乎完全看不到他们的影子,都察院为何不弹劾之?

“这是走上了邪路,要用非法手段针对皇权特权。然若是走邪路使特权,天下又有什么人比得过皇权?又有哪个衙门比得过掌握军权战功赫赫的肃藩?”杨涟忧心,暗暗悲叹道,“妄图以非正常法外之权而对抗皇权特权,这反倒是人家的主场,东林也好都察院也罢又岂能成功?”

回到都察院,杨涟左思右想心里不安,急忙找来纸笔,他想给林如海写封信。

可想了一整天,杨涟想不出能跟林如海说什么。

直言那货郎大队靠近东林?

林如海要搭理他,都察院早就把皇权给驯服成猫儿了。

那攀交情?

林如海又不傻,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他杨涟这个东林魁首、即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心思?

到天黑,杨涟撕碎了潦草写就得书信并付之一炬。

突然,他想到了另一个一定能联系到影响到的人物。

太傅袁可立可是个文臣,面对如今这般局面他不至于没有半点担忧。

而且,袁可立可是以科道出身入仕的。

“此人是三朝元老、两朝帝师,至少在皇室安全上他不至于糊涂,何不与之联络?”杨涟暗想。

又细想袁可立身份与威望,以及在山东掌握兵权的地位,杨涟心情渐好。

此人若也有对肃藩的担忧,事情就好办多了。

杨涟遂以后学末进,写一封私信,急派遣家人夤夜出城赶赴山东。

他知道这肯定会被袁可立奏报皇帝,但他自觉没有私心,便无可忧虑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