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章 黛玉颇通经济,宝钗初论漕河(2 / 2)面包不如馒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贾敏便以今日一早的猜测来说,吐槽道:“好么,我才写了一封信,叫她这么一搅和,这还怎么送去扬州?总不能叫她父亲埋怨我拖后腿。”

薛姨妈错愕,不自信地道:“不至于如此吧?”

于是看着宝钗。

宝钗对此还真就不懂。

但她懂经济。

细算之下,宝钗道:“只怕不差!”

闻声醒来下楼的黛玉笑道:“宝姐姐也这样说?那定然不错了。”

见了礼坐下,黛玉道:“我方才又想了想,恐怕接下来要做海运了。”

宝钗惊喜,携手道:“林妹妹也想到了?”

她与贾敏道:“这些天我看家里终于自市场买的日用所需,对比起往年采购,见如今民间日用所需价格竟比往年低了。”

贾敏可不知道,薛姨妈也不知道。

她们闻言不相信。

二圣南巡,北都那么多达官贵人都到了南都,南都的物价怎么可能会不增反降?

“只能是供应增加了,”宝钗与黛玉道,“妹妹前儿与我说起过‘供需关系’,我降了好些天也懂了。”

倒不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她原本不懂,但宝钗之前知道的“供需关系”没有一个系统行的“市场供需”理论明白地阐述过。

黛玉从王府看到李征写的一些笔札,与宝钗相处时有意无意自会提及,宝钗后来细细摸索,自也明白了这里面许多她原本不懂的道理。

如“宏观调控”中的各类因素。

贾敏便不耻下问请教。

宝钗笑道:“最简单一个,便是国朝重心到南都后,北方原本要从南方调运的各类物资中,占比最高的粮草降落了何止一半。原本供应京师日用的粮草从南方运到北方,个中的‘附加值’何止原物本身价值三五倍。”

“现如今这些价值虚高的供应降低了一半还多,剩下的只是军需物资。军需物资可不能增加那么多虚高的附加值。”黛玉由此笃定,“故此,运转方式必将巨变。”

贾敏看着宝钗。

宝钗也笃定地道:“如此说来则必然巨变,以我家每年运送物资之漕运部分看,若要刨除其中虚高的部分,便只能用海运。如此岂能不涉及漕运之本身利益,朝野内外反对声恐怕要比以往更大,扬州必当要有重臣。”

她甚至料定:“以运输本身而言漕运便于陆运,海运便于漕运。然陆运与漕运有一个好处,海运拍马难及,便是沿途繁荣。依我之见,二圣怕是要以漕运陆运而运输商品,以海运运输北方所需军需及少量民用粮草。”

这和薛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她当然十分在意。

因此,也想的更为长远而透彻。

薛姨妈不相信这个论断。

她知道漕运牵涉到多少麻烦。

若漕粮不走漕运,那得多少人利益受损?

别的不说,自江南到扬州运河段的漕帮就是个天大的麻烦,数十万人生计若就此断了,江北岂能不乱成一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