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案情并没有尘埃落定,常进三人的指控究竟是真的还是诬陷,也都还没有定论。
所以王政华虽然是被关押,但是刑部尚书还是给他准备了单独的房间,并且没有给他上手铐脚镣。
一日三餐也正常送,除了被限制自由,王政华倒是没有太过遭罪。
这倒不是刑部尚书给他放水开后门,主要是案情还没定,王政华算不得有罪,只能算是疑犯而已。
王政华看到自己的待遇,心中便有了数。
他自己在大理寺就是管刑狱的,知道现在这情况,就是还没有实打实的证据,证明他的罪行,那么他想脱身,就还有希望。
于是,他问刑部的狱卒:
“不知那三位敲登闻鼓告御状的人在哪?能不能安排我与他们见一面?”
“他们在京兆府衙,不归我们刑部管。”狱卒倒也没有刁难他,只回答道,“王大人暂且安心在此处住下,是非曲直,我们周大人会查清楚的。”
王政华还想再说什么,可是狱卒已经转身离开,不理他了。
从这天起,王政华便被关在刑部牢房里,隔绝了外面的消息,全然不知道关于他的案子,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沈忆舒得知永安帝的安排之后,便立刻行动起来——
早在她从常进三人口中知道松城大疫真相的那一刻起,就派人去了松城旧址以及周边地区,去调查他们三人的身份和信息,并调查当年发生瘟疫的情况。
如今这么长时间过去,就算松城大疫时间久远,而且人都差不多死光了,但是派出去的人还是从一些犄角旮旯里,找出了一些蛛丝马迹。
这些证据都被带了回来,被沈忆舒反手送到了城王府上。
同时,沈忆舒之前请萧承钰写了一封信,信是给南境守将李明成的,当年也是他带领兵马去驰援松城。
沈忆舒派人拿着这封信,去南境寻找李明成,并且拿到了李明成将军亲自手书的证据,以及当年他收到的那一封求援信,他还依旧保存着,如今一并送了回来。
李明成将军的手书和当年的求援信,也被送到了城王府。
更重要的是,沈忆舒派人去了一趟松城,挖开了当初掩埋尸体的坟墓,从里面挑了几具完整的尸首运回了京城,说是要当着大家的面,请仵作验尸。
当年松城的百姓是怎么死的,只要验了尸,就真相大白了。
究竟是得了疫病死的,还是中了毒被毒死的,一切都会在尸体上有所反应,就算尸体经过这么多年,已经成了累累白骨,也有手段能够检查出来。
这些证据一样一样被送到京城,刑部和京兆府衙也开始忙碌起来——
首先是关于常进、王武、李宋三个人的身份。
他们三人从前也是有社会关系的,有父母家眷,有亲朋好友,他们的社会关系有一部分在松城,伴随着那场疫病,尽数死亡。
可也还有另一部分,在周边地区,那些没有被疫病波及到的地区。
因此,根据官府的户籍,抽丝剥茧、挨家挨户的调查,把从前与这三个人有关的亲朋好友都带到了京城,让他们辨认这三个人的身份。
京兆府衙的杜大人没让这些亲朋好友与三个人见面,而是找来了画师,让他们描述那三个人的样貌和特征,看看与常进三人是否相符合。
至于刑部的周大人,则是找了一队人,并把常进三人混入其中,让他们的亲朋好友在一堆人中辨认挑选,看是否能找出真正的他们。
两个人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效果却都殊途同归。
若是这些人没见过常进他们,是不可能准确描述出他们的相貌,更不可能在一群人中,准确辨认出来的。
通过双重筛查,两个衙门都确定了常进三人的身份,证实了他们是松城旧民。
既然他们的身份无误,那么他们状告王政华的事情,那就有一半可能是真的。
其次,就是李明成将军的来信。
信是通过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的,动用了军中传递战报的路线。
不出意外,这肯定是镇北王萧承钰的意思,在战争没开始之前,先帮沈忆舒解决这件事。
李明成将军的信上,写明了自己当年收到求援信的准确时间,并根据当年松城与军队驻扎地的距离,算出了送信的时间。
他明确表示:
“送信的时间最快也要三天,根据我收到求援信的时间来看,当年王大人的求援信,的确是在南疆军队抵达松城之前送出的。”
“只有这样,我才能恰到好处地慢南疆一步,在南疆军队进城之后的下一刻赶到,让王政华既可以把松城大疫的事情栽赃到南疆身上,又可以及时保住他的性命。”
而与李将军的信一同送来的求援信,被证实的确是王政华的字迹,那求援信是他亲自写的,上面还盖了当年属于松城郡守的印章。
最后,就是沈忆舒召集了全京城的仵作和大夫进行验尸。
大理寺、刑部、京兆府衙的仵作全都到齐,对挖出来的那两具尸体进行非常仔细的检查,而大夫们也都根据尸骨呈现出来的特征,证实他们都是中毒而亡,而不是得了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