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则主要用来作为房子的框架,而填塞在框架之中的就是泥土,也就是所谓的墙。
乔若希还亲眼见到过家里面垒墙的过程。
那个时候社会的经济还不发达,虽然国家已经提出了改革开放,但是在农村基本是还是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
一般家里有什么事情,都是邀请乡党们前来帮忙,乔若希家里面垒墙也不例外。
她记得那些叔叔伯伯们在事先选定的地方,先用木板搭成架子,框出一个长方体的槽子出来,架子的样子有点像是工地上的脚手架,但是又有一点不同。第二步就是给槽子里面填湿土,但是一次还不能填的太多,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打夯。
打夯的目的就是把地基砸实,防止墙底或墙体松软而导致的墙体塌陷或者裂纹。那个时候打夯主要是靠人力。
平时要是遇到像是盖房子那样需要大面积打地基的活,人们一般就是在一块大石头的两边用一长一短两个木棒绑牢,然后根据人的多少在四周帮上绳子,一人手扶着夯把,其余人一起拉绳子,一起松绳子,使夯上下浮动,利用石头的重力作用来砸实地面。
为了鼓劲和步调一致,打夯的时候他们还会喊号子。有时候会是一些诸如“嗨!吆!”之类的简单词汇,有时候则会使用一些脍炙人口的调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临时编歌词。
每次听到他们的打夯号子,乔若希就会觉得热血沸腾,浑身是劲!
垒墙的时候因为空间有限的缘故,人们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打夯工具,乔若希他们那里的人给它起了一个比较通俗的名字,叫石锤。那是一种带把的工具。工具的前面是一块圆锥形的石头,尖的一面朝下,底座部分凿出一个凹槽,将一个型的木质把手安在里面。
使用石锤的时候,双手扶住把手上横着的木棒两端,然后用力提起再使劲砸下,这样,在砸实地基的同时,地上就会留下一溜溜可爱的小窝。
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加土,一层一层地打夯,随着过程不断推进,用木板做成的架子就会随着一点一点地上升,直到达到预定的高度。
因为打一堵墙实际上是很费时费力的一件事,所以那个时候的墙相对是比较矮的,这些都可以从那些农村题材的影视剧或者是许多的战争片中直观看到。
本来这些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经过乔若希声情并茂地讲解,再配上她那好听的嗓音,所有的静物好像突然之间变得立体起来,很快就吸引了何振宇和后面那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傅男神。
“哦,原来矮墙上面的小窝是这样来的啊!”何振宇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