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春。
应天的冬天本就不长,这才过了快一个月的时间,应天的春天悄然来到。
玄武湖附近的酒楼中,一桌食客正在闲聊着,聊聊应天城又出了什么有趣的事儿。
聊着聊着,话题就到了开封。
“听说开封黄河决堤,受灾的人数以万计,太惨了,不过好像没有闹出什么动静呢?”
“消息闭塞了吧?去赈灾的可是太子殿下,殿下一出手,还有办不好的事情?”
“我当然知道去的是太子殿下,不过太子殿下仁厚和善,全应天谁不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赈灾,没那么好办的。”
“你还真就猜错了!我有个表哥是行商的,他跟我说,开封那边死了老鼻子人了,光是被殿下砍的官员,就有二十八位!”
“啥?杀了二十八个官员?真的假的?殿下下手还能这么狠?我不信。”
“那还有假?咱们这个太子殿下,可不是一个软柿子,等消息传来你就知道了。”
……
在茶楼酒肆中的百姓,都知道河南那边出了事,身在应天的官员们岂能不知?
就在暗潮涌动的春日里,从河南开封启程半个月后,朱标与杨帆归京了。
皇宫,武英殿内。
朱元璋手中拿着朱标的奏疏,一边翻阅,一边赞赏地对朱标说道:“此次去河南开封赈灾,你的做法很好,对于贪官污吏该杀就得杀,不要手软。”
朱标神情平静,说道:“父皇,儿臣到了开封才发现情况之严重,不杀贪官士绅无法平息民愤,亦无法让赈灾事宜顺利展开。”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你知道就好,不过你不该亲自动手,咱让杨帆陪你去开封,就是让他去做这些活的,你可知道,开封的事情已经传回了京中,朝臣们是怎么议论你的?”
朱标就算没收到消息,也能猜到。
无非就是说自己行为偏激、残暴,过于莽撞,对大臣们没有宽容之心。
要么就是说自己嗜杀,没有容人之量,对待士人的手腕实在太硬了等等。
朱标微微一笑,说道:“朝臣们大多养尊处优,学的是圣贤之道,可圣贤之道若不能为百姓赈灾,为天下子民谋安宁幸福,又有何用?”
朱元璋的眼睛一亮,暗暗点头。
一直以来,朱元璋都很担心,他担心朱标太仁慈,仁慈到软弱的地步,等到自己百年之后,朱标的仁慈恐怕会被官员利用,将他变成宋仁宗那般的“仁君”。
官员们受够了朱老板动不动就杀人的脾气,所以都寄希望于大明的第二位君王。
正好朱标素来性子平和,为人处世很少有攻击性,完美符合官员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