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4章 又喜得一大贤(求追读)(2 / 2)叁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防备?”

鲁锦挑了挑眉,不过李善长刚来,他可不会什么军事机密都往外说,只是道,“算是吧,此时不宜分兵远征定远。”

李善长看鲁锦的反应,当下也明白过来,防备?看来不是,怕不是这位大帅又搞出什么计谋,准备吃掉康茂才部呢,康茂才防备鲁锦还差不多。

不过他到底是刚来,鲁锦虽然让他当了掌书,但还未完全信任他,如此军机大事,自不能刚见面就对人吐个干净,李善长也懂得这个道理,当下也不再追问。

看来想要完全赢得鲁锦的信任,起码得等拿下定远,这个事急不来。

不过鲁锦既然让他当了掌书,虽然还不让他参与军机,但也不会让他闲着,当下便向李善长请教道。

“百室先生,如今元帅府治下州县越来越多,我还要继续攻城略地,再靠这个草台班子,恐不好管理。

“建制之事虽不算急迫,但也该提前考虑了,我又不想重蹈暴元覆辙,前宋的道路州县也有冗官冗员之弊,我若建制,不知先生有何建议?”

李善长闻言,顿时打起精神,为一国确立制度,这可是大事,办好了也是大功一件,不可不慎。

于是他当即说道。

“大帅容禀,历朝历代,大多承袭前朝制度,只是根据前朝体制弊病稍作增补损减,暴元之省府州县,其实并无不可,错就错在州县等级不明,还有行省范围过大。”

李善长当即就给鲁锦分析起了元朝制度的缺点。

从秦朝的郡县中枢,三级制度,到汉唐的中枢、刺史(节度)、州牧、县令四级制度,历朝历代逐渐演化下来,其实统治者们也发现,四级才是最合适的。

李善长当然不懂现代管理学,但也能从历史中看出一二。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最多能管三十个人,也就是说,皇帝直接管郡一级,如果超过三十个,其实是真管不过来的。

于是汉承秦制,也用郡县,但却又弄出个刺史,帮皇帝监督各地郡守,刺史当时也不是常设官职,而是临时任命的,官阶低但权位重。

发展到后期直接变成了定制,郡守上面多出一级刺史。

不过就这么说汉唐是四级统治,还是不妥的,汉朝的刺史,唐朝的道,都只算监察机构,帮皇帝监察郡县,但无行政职能,直到宋朝,又出现一次进步。

宋初承袭唐制,将天下设为十三道,可到了宋太宗赵二的时候,直接改道为路,并在路一级正式设立帅司、宪司、漕司,分管军权,司法权,财政权。

首次正式确立‘省’一级的行政制度,并在省这个级别实行三权分立,不至于再出现唐朝藩镇节度使那样大权一把抓,尾大不掉的局面。

元朝又不一样,首先是省太大,就拿鲁锦他们所在的河南江北行省,这都赶上后世四个省的地盘了。

其次是各地的等级制度居然不一样?有的是省、府、州、县,有的却是省、州、县,居然能多出一级行政单位......

鲁锦当然是更钟情于明朝的省制,在省一级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民政,司法,军权。

这样的三权分立就挺好的,不过也有缺点。

历史上大明的省级是设左右布政使,布政使下面又有诸多参议。

相当于省政府下面弄了一堆议员,帮布政使处理政务。

但鲁锦觉得应该稍微再进步一些,应该职务细分,按专业划分为几个厅,管农业的只管农业,管教育的只管教育。

其实变化并不太大,只是把明朝的省级参议员,变成了分管各厅的实权官。

一是继续分权,二是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更适合发展工业。

两人各抒己见,李善长是熟读经史,能帮鲁锦分析历朝得失,鲁锦则是见多识广,提出的想法往往非常新颖,也让李善长不敢小觑,并跟鲁锦讨论制度的可行性。

两人从后堂聊到吃饭,又从吃饭聊到天黑,相谈甚欢,都觉得自己有所收获,甚至天黑还留宿在府衙,和鲁锦彻夜长谈,从制度又聊到鲁锦的出身家学。

于是鲁锦又拿出那本现编的《公输子》,跟李善长讨论,让李善长大开眼界。

就在两人彻夜相谈的时候,巢县那边,秦理终于做好了安排,准备发动夺城之变,而计划了一切的廖永安,此时却还一无所知。

金朝兴也已经按计划混进了城里,他也正跟廖永坚商量着何时夺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