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军队伤亡七万人,奥匈帝国军队伤亡三万五千人。
伤亡人数每一次都在不断增加。
喀斯特地区的很多部队被成建制的打散。
即使曼施坦因所做的已经减少奥匈帝国的伤亡,但这种数字在这种规模的战争面前毫无意义,双方在这里短短几个月的战争,已经伤亡二十万人。
而这一次。
意大利并不准备给奥匈帝国军队喘息的机会。
1915年11月10日。
第四次伊松佐河攻势。
意大利陆军总参谋长卡尔多纳将军是一个糟糕的将领,他固执且使用一种愚蠢的战术,比如说将全线铺开在整个伊松佐河,这使得兵力实在太过分散,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突破。
这一点在第四次伊松佐河被纠正,意大利总参谋部将战略目标定在了圣米歇尔山到塞布西山的防御工事,占领这些位置将使多贝尔多盆地得到控制。
但。
从始至终不管意大利还是奥匈帝国都无法解决一个问题。
夺取阵地容易,但根本无法真正占领。
有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在阿尔卑斯山地后勤补给根本跟不上,以及只要占领阵地就会遭到对方的炮火覆盖。在这两点因素的影响下,根本没有任何战术可以解决,就算是曼施坦因也只能尽可能地减少伤亡。
1915年11月17日。
意大利的飞机越过戈里齐亚的上空。
无数的传单从天空落下。
是意大利的轰炸警告。
第二天。
意大利的火炮就开始对戈里齐亚进行昼夜不停的轰炸,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这个繁荣的小镇就被夷为平地。
这是第一次有人居住的城市被轰炸摧毁。
战争总是把最坏的一面表现出来。
而这种轰炸是有效果的。
戈里齐亚镇是奥匈帝国在南线的战略物资中心,意大利针对戈里齐亚的轰炸,让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奥匈帝国后勤系统变得不堪重负。
在后勤无法跟上的防线上。
即使奥匈帝国军队的动态防御战术再领先这个时代,即使奥匈帝国军队的火炮再精准,即使奥匈帝国的士兵再英勇。
即使他们拿命去堵。
在绝对的兵力,火炮,后勤优势面前。
一切都毫无意义。
胜利的天平向着意大利倾斜,这场战争结局已经注定。
但。
也许是因为罗兹瓦多夫斯基将军的祈祷有了回应。
也许是因为意大利的进攻速度太慢了。
1915年12月5日。
至高无上的主展现了它的慈悲。
阿尔卑斯山的第一波寒流抵达。
夜间温度骤降到零下十度到二十度。
双方的后勤资源都不够,双方都没有为这个冬天做好准备,当寒流抵达时无数士兵都被埋葬在阿尔卑斯山,不过这也是一种幸运,战争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了。
的确如曼施坦因所想的一样。
伊松佐河变成了一片死地。
意大利只能暂时和奥匈帝国达成停战协议,他们守住了几乎不可能守住的阿尔卑斯山。
史称。
伊松佐河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