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8章:一元一次方程,贞观八年的大朝会(2 / 2)余秦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瑞雪兆丰年嘛。

陈平安早就科普过了。

大雪可以冻死虫卵,可以算是天然防治害虫的第一步。

下雪的了。

也就不是那么的冷。

正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

化雪的时候,就算是暖阳高照,依然觉得十分寒冷。

所以,下雪就下雪了吧。

这样才有过年的氛围。

敬晓月年前就预定好的红纸终于送来了,送来了很多,她和吴依依两人做剪纸,送给娘家人也好,还是送给亲朋好友,也都是够的。

按照敬晓月的意思,如今,陈平安乃是平阳郡王,身份上自然比以前更高了。

所以,这些个剪纸,甚至是陈平安写的对联,都是可以送给那些朝中的大臣们的。

过年的时候,红纸的用途非常大,首先就是贴春联。

以前没有这种说法。

不过,陈平安来了,自然也就有了。

今年,又流行起剪纸。

兔子、狗、鸡、瑞兽什么的,都可以剪出来,然后贴在门纸上、窗纸上。

红色的剪纸,为这节日又增添了几分欢乐。

然后,很多人都开始争相模仿了。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酵,过年,不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就显得非常粗鄙。

算算时间,来到大唐已经七年了。

有了两位红颜知己,也有了三个孩子,至于事业,那已经是一双手都数不过来了吧。

贴好了春联,又贴好了窗花,还挂上了红灯笼。

陈平安又派人给国医馆、学堂、义庄里的人送去了酒水、米粮。

这是贞观三年开始,就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

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

陈平安就会让张超带着人,给学堂、官廨、义庄,甚至是一些乞丐常驻的地方,送一些酒水、米粮等物。

他也不可能直接养着那些乞丐、流民等,毕竟人数实在是太多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说的也没有错。

陈平安是尽可能让大唐天下的大部分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尽可能让大唐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创造一个辉煌的盛世。

这般速度之下,必然会有人跟不上,也必然会有人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被落下了。

这是发展的必然性。

每一个时代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无法避免。

在过去的七年中,大唐国力蒸蒸日上,丰收年多于灾荒年,虽然还是吃不饱饭,但是,平安就好,平安就好呀。

都说,生于乱世,人命如草芥。

如今的大唐一年比一年繁华,一年比一年富裕,可是,这也毕竟是一个很是落后的封建王朝。

除过平安,又能奢求什么呢?

大年初一。

大朝会开始了。

也就标志着大唐进入了贞观八年。

和往年一样。

突厥、吐蕃、东瀛这些番邦需要上贡。

而突厥有着十二个可汗,每一位可汗都派来了使臣团,献上他们准备好的贡品。

大朝会当日,华盖如云,百官肃立,金殿之上,龙涎香袅袅。大朝会的中央,是一块巨大的白玉台,上面摆满了各国进贡的奇珍异宝,光彩夺目。

今日,来自远方的吐蕃、突厥、东瀛等使者齐聚一堂,他们各自带着本国最珍贵的贡品,准备在皇帝面前展示。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展示,更是一场无声的较量。

吐蕃使者迫不及待地首先上前,他身披锦绣毡衣,头戴金冠,手持一柄镶嵌宝石的长刀。

他走到白玉台前,单膝跪地,双手高举长刀,朗声道:“吐蕃国主,特献此‘雪域之宝’长刀一柄,此刀采自雪山之巅的玄铁,经吐蕃最杰出的工匠千锤百炼而成,削铁如泥,锋利无匹,愿我大朝皇帝天可汗永享太平,国运昌盛。”

话音未落,突厥使者便踏步而出,他身材魁梧,面容粗犷,手中托着一马鞭。

在大殿的正前方,靠近大殿殿门的位置,有一匹白马,这马通体雪白,无一根杂毛,双眼炯炯有神,宛如神驹。

突厥使者大声喝道:“突厥可汗,敬献‘天马’一匹,此马产自草原深处,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愿我大朝皇帝天可汗威震四方,马到成功。”

此时,东瀛使者也不甘示弱,他身穿和服,头戴高帽,手持一把精致的折扇。

他走到白玉台前,轻轻展开折扇,只见扇面上画着一条栩栩如生的青龙,仿佛随时都会破扇而出。

东瀛使者微笑着说:“东瀛献上‘青龙扇’一柄,此扇采用东瀛独有的蚕丝和深海珍珠粉制成,扇面之上,更有我东瀛画圣亲手绘制的青龙图案,愿我大朝皇帝天可汗如龙在天,福泽万民。”

三位使者的话音刚落,大殿之上便响起了一阵议论声。

有的官员赞叹吐蕃长刀的锋利,有的官员欣赏突厥天马的矫健,还有的官员则对东瀛青龙扇的精美赞不绝口。

然而,就在这时,吐蕃使者突然站起身来,指着突厥使者大声喝道:“你这草原上的蛮子,竟敢用一匹马来与我吐蕃的宝刀相提并论,简直是笑话!”

突厥使者闻言大怒,指着吐蕃使者道:“你这雪域之地的蛮夷,也敢在我突厥勇士面前嚣张,你那宝刀在我大朝上国的神兵利器面前,就是一把木头!”

眼见两人就要动起手来,东瀛使者却轻轻一笑,只觉得蛮夷之人,就是粗鲁,他微笑着说:“两位使者何必动怒,我们都是来向大朝皇帝献贡的,应该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争斗。”

“如此无礼,又何以配得上天朝上国呢?”

“我天朝上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我等应该学礼、知礼、守礼、尊礼。”

“正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

两位使者被东瀛使者的话说得一愣,随后都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纷纷低下了头。

这时,皇帝的声音从金殿之上传来:“诸位都辛苦了,你们的贡品朕都很喜欢。不过,朕更欣赏的是东瀛的使臣竟然能够学礼,说出这番话来。”

“不错不错,尔等也都要向东瀛的使臣们学一学,受中原儒学之教化,做到知礼、守礼。”

皇帝的话音刚落,大殿之上便响起了一片掌声。

几位使者也齐声应道:“谨遵圣谕!”

其实,这事儿每年都在发生,并且越来越针锋相对,互相看不惯了。

自从上一次,吐蕃差一点儿灭了吐谷浑,吐谷浑就对吐蕃怀恨在心。

还会拱火,让突厥出兵,打劫吐蕃。

三方之间也是私下里的争斗不断,几乎是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的地步了。

这自然是大唐最愿意看到的。

同时,也看出来了,东瀛隔着一片海,周围也没有番邦和邻国。

倒是能安稳发展。

不太好给东瀛树敌。

至于高句丽、百济等,更不必说。

他们都要对东瀛卑躬屈膝呢。

好在,大唐开启了海上通商,又在海上打败了东瀛的海贼,并且以闪电般的速度登陆了东瀛。

苏定方的一刀,砍断了东瀛的脊梁。

要不然,东瀛派来遣唐使,使劲儿学习,暗自发育,到了几百年之后,再来扰乱中原东海之滨,倭寇之祸,成为了东海之滨的百姓们,甚至是朝廷最大的祸乱。

如今,陈平安要做的就是对东瀛敲骨吸髓,把那银山先搬到大唐,解决大唐的货币危机。

献贡之后,又是宴会,还有朝会,总结了一下贞观七年的规划和成果。

而番邦的使臣们带着李世民的回赠赠品,还有他们自己购买的商品,踏上回国的路。

须知道,贞观七年的十月份,他们就来了。

还参观了贞观七年十月中旬的大唐第一次阅兵式,观看了大唐的精兵强将,甚至是一次模拟战场上的厮杀和战阵。

这种阅兵式给他们的震撼感,影响还是比较大。

在见到边军的时候,脑海里面就会浮现出来这一次的阅兵式=震撼人心的场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