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8章:李治才死一年,武氏就敢养宠?(2 / 2)余秦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李世民喘着气,双手握拳。

“朕如何不气!”

“又如何能咽的下这口气?!”

“武氏该死!”

最后四个字,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出来的。

陈平安叹了一口气。

“陛下,臣以为,这不过是史册,如今既然知晓,便不会再发生了。”

“为一个在此间世界不会发生的事情,为一个可能虚无之事而气,不值得。”

“臣其实在写史册的时候,就知道陛下会生气,会愤怒。”

“但是臣并没有因此而改写一句话,史册就是史册,是臣脑海里面记得的清清楚楚的史册。”

“可是,臣如今在这大唐,已经造出来大唐时期从未出现过的很多新科技之产品,同时,更像是泄露天机一样,写出这史册,让陛下一观。”

“陛下可还记得当初之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臣写史册,也并非是让陛下恶心某一个人,而是想要能帮助陛下,纵观中原千年之史册,看历朝历代之兴衰,从而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得到一些真理,采用一些良策。”

“还请陛下在观看史册之后,能够保持冷静,不为一人之所为而恶,不因为一朝之兴衰而气。”

李世民听了,也是穿了好几口气,才算是稍微平息了一些。

但是这心中的怨气,堵在心口的那颗石头,是没办法消了的。

人的成见就好似一座大山。

李世民现在对武氏的成见,已经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压在那里。

估计就算是真的杀了武氏,这座山也没办法搬走了。

深呼吸一口气。

李世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武氏在这史册上还没有死,以后估计还有很多行为,会让人更气。

所以,必须要心平气和,必须要冷静。

陈平安说的不错。

自己是想要知兴衰,而不是恨一人。

李世民坐了下来。

继续看着史册,看到刘仁轨之死,以及刘仁轨一生战绩之概括。

也就暂时放过了武氏。

“经世之才?”

“朕这是又得一大才啊!”

此时,刘仁轨还是一位陈仓县尉。

县尉属于一县之地的武官,这也可能是刘仁轨后来担任押运粮草的官员的原因。

这位也是寒门士子的代表了。

年少家贫、自幼好学,最终一步一步走到了大唐宰执之列。

可谓是励志人生了。

如今,李世民正在建立左右肃政使,正好,可以提拔刘仁轨为地方监察使。

再等到他立功之后,慢慢地提拔,进入御史台,成为左右肃政使大臣。

对于这样的能臣,李世民自然是不打算放过。

……

孙思邈和李君羡一起回到了京师。

江陵陈家献出了伤寒杂病论,得到了赏赐,以至于让江南的那些医师忍不住了。

一边对江陵陈家这种自断根基的因为而愤怒不已,开始围攻江陵陈家,要给他们一个教训。

一边,却又想着,既然这本医书已经被江陵陈家交出去了。

他们再当做是传家宝,也不太可能了。

而江陵陈家已经因此而得到了高官厚禄,他们若是不跟着喝一口汤,以后会不会也没机会喝了?

所以,也有一些医师忍不住,献出了他所掌握的医术孤本。

这也是为何,孙思邈完了一些时间,回到了京师。

一回到京师。

孙思邈就被李世民安排的人,在城外接见,然后带进了皇宫。

长孙皇后这段时间身体不太好。

可能是因为生了李治,所以元气大伤,以至于入冬之后,就卧病在床。

孙思邈为长孙皇后把脉之后,就摇了摇头。

长孙皇后有隐疾,再加上,又是一个女子之身,本就比较虚弱,不如男子那般强壮。

再加上,身体羸弱还生了四个孩子,元气亏损的比较大。

已经虚不受补了啊。

“陛下,臣先开一温补的药方,平日里,记得开窗通风,也要防寒保暖,最好,还是要活动身体,不能一直躺在床上。”

“陈平安有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皇后娘娘本就气血有亏,若是再久卧于床上,更容易伤元气。”

“贫道以为皇后娘娘可以练一练五禽戏。”

“此乃东汉时期,神医华佗所著导气养生的法子。”

“此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等臣参悟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之后,再行诊治,或许可行。”

孙思邈的意思是他现在还没有完全参悟伤寒杂病论医书,所以也就不能妄下结论。

等到学会了之后,再慢慢地医治。

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孙思邈直话直说。

这也是李世民十分相信孙思邈,也对他很是尊敬的原因。

当然,更大的还是陈平安所言,孙思邈乃是大唐的药王,更是活了一百多岁的人。

对于如此长寿的人,李世民自然是敬意十足。

李世民连忙道:“多谢道长。”

“道长,那五禽戏,朕也听闻陈平安说过,有言,此乃导气养生之法。”

“此后,朕就让皇后每日练习。”

孙思邈道:“陛下,皇后娘娘气血有亏,如今行动不便,还是先修养为主,不必日日操练,先三日一次,月余之后,再观成效,若是效果显著,便两日一次。”

“这日日练习也不可,欲速则不达也。”

李世民连忙点头。

孙思邈写了方子之后,才离开了皇宫。

陈平安已经在府上等着他了。

很长时间不见。

再一次相见。

孙思邈又多了一些风尘仆仆之色。

陈平安却多了一些贵气。

说到底,还是生活的环境养出不同的人。

“道长,请。”

孙思邈伸手示意道:“少监,请。”

两人相视一笑。

走进了暖阁。

一边下棋,一边喝茶。

陈平安听着孙思邈讲述他这一次云游的所见所闻。

什么黔贵之地,见到一巨兽,名为象。

说起来。

这岭南就有献上贡品——象。

唐朝时期,就有舞象。

再后来,还有了舞象之年一说。

只不过,寻常人,见到象的机会还是很少的。

孙思邈去了黔贵之地,也是头一次见到。

又比如,蛟龙。

其实就是鳄鱼,还有可能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扬子鳄。

也讲到了自己在江南和那些医师切磋,却也见识到了江南医师对于自身医术的看重,那不是轻易不外传,根本就是非常严苛的不外传。

并且已经形成了帮派差不多的医师组织,里面都是德高望重的医师。

每一位医师收徒,又或者是教导他人医术,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查和同意,要是他们不同意,就不能收徒和传他人医术。

一旦被查出来,被他们知道了,有人外传,必定是严惩不贷。

当地的官府都没办法阻止甚至是禁止他们乱用私刑,一旦问罪,所有医师都会站出来,表示这是他们医馆的规矩,这个规矩不能坏。

若是坏了这个规矩,他们从此之后,就不给人看病了。

整个江南的医师都不给人看病,到时候,病人肯定是要包围官府,要说法的。

官府不想得罪医师,也就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就是家法大于国法。

这种现象也不仅仅是在江南的医师帮会有,就是这世家大族也有。

当初,李世民就问过长孙无忌等人,对于国法和家法的看法。

长孙无忌等人其实也不好回答。

作为臣子,他们自然是希望国法大于家法,并且人人都能遵守国法。

这样一来,也能够便于朝廷的管理。

可作为一个家主,作为长孙氏族的家主,他却又希望自己能够在自家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而这个话语权自然是以家法来支撑,若是不能做到赏罚分明,又如何御下?

而没了家法,又该如何惩罚那些有过错的族人、仆人?

轻了。

不起作用。

重了,那就是家法大于国法。

不过,他们面对的是李世民,是这个大唐的帝王,是国主。

那自然还是国法为重。

江南的情况,多少有一些天高皇帝远,皇权不过江的意思。

明朝开国皇帝为何要在金陵建都,就是因为江南物饶丰富,属于富贵之地。

唐朝的粮食也要依靠江南之地,却因为皇都在长安,所以对江南的控制权,并不是那么的高。

在这方面,隋炀帝尤为突出,他多次南巡并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广泛吸纳江南人才,甚至破格录用他们为学士,赋予他们参与政权的权力。

这种态度与隋炀帝本人与江南的深厚渊源有关,他出身于关陇贵族门阀,但在江南长大并长期任职,因此对江南士人的影响和支持日益加大。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江南乃是国之重地,不能失去了控制权。

南巡,就是为了安抚民心。

而这安抚的对象,其实还是江南的士大夫阶层,至于江南平民百姓,自然不在此列。

隋炀帝要是还能顾及到这些平民百姓,就不会十万纤夫拉龙舟了。

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南方及其学子的管理,是以高度重视和广泛吸纳南方人才为核心内容的。

李世民也是不断吸纳南方士人,以此来拉拢江南之地的士大夫阶层。

据历史记载,秦王府邸内大约有十八人来自南方,他们都在弘文馆工作。

这也是李世民和杨广不同之处。

因为李世民也明白,他乃是关陇世家推举出来的,有着他们的帮助才夺得天下。

在这大唐,关陇世家的实力还是非常大的。

若是重用了江南之地的名门士子,朝堂之上,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南北党、争。

当然,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党、争这个概念,但是一定会有南北地域这个概念。

所以,李世民对江南士人的使用主要表现在文学府中,他们主要从事修撰史书和处理一些次要的文化产业。

孙思邈的江南之行,多少还是有一些有惊无险。

好在,他人缘不错,又是道家真传真人,有着道家作为背书,还是不一样的。

江南那些医师,未必敢真的动手,得罪整个道门,对孙思邈下死手。

陈平安则是聊着最近的一些发明,以及长安医馆的建设。

还有……千年之后医院模式。

陈平安自然不能直接说,千年之后的医院如何如何,而是自己想象中,最好的医馆是什么样子。

“其实,我向陛下建言,真正的医馆模式,涉及到的是国家国策。”

“但是那一点,很难实现。”

“其次,就是从药材到医馆,再到病人之手的模式,山中之药材难寻,产量太少,若是能人工种植,则能提高产量,得更多药材,从而降低药材价格。”

“百姓们看医,其实诊治并不需要太多钱,有的甚至是不要钱,只要求你按照方子,在他医馆抓药。”

“医师们就是通过药材来赚钱,来养活自己一家,甚至是医馆中的学徒和药童等。”

“若是药材可以种植,提高了产量,药材多了,也就不是那么的稀有,能够降低药价。”

“这太医署建立的医馆,药价自然是最合理,药材种植户能够得到钱,医馆的医师等人也能得到一笔钱,病人也可用比以往根底的钱买到药材。”

“药材价格低了,病人也愿意来医馆治病,不至于疾病缠身,说病死就病死了。”

“我始终认为,人活着,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还有一点,那就是久病是一天两天,甚至是一个月都可能治不好的。”

“所以,需要一个住院楼,安排那些学徒,照看病人,病人住在这住院楼,可以随时诊治,记录病情。”

“这样一来,亦可治愈那些久病缠身之人。”

“还有,江南医师的情况,相比道长也已经看到了,他们把自身医术看的太重。”

“收徒之严格、当真是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可这样一来,学医本就是一个需要天赋,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师的行当。”

“若是真那么容易,我也可以成为神医。”

“所学时间很长,很多人自然望而却步。”

“如此一来,医术之传承,其实更容易因此而失传,那将会是中原万民的一大损失。”

“不说人人都能成为医师,最起码,人人也都能知一般的医理,就算是没钱看病,那自己病了,也能知道大概是个什么病吧?”

“人人都能懂一点儿,也就能够自救,这和明辨是非是一个道理。”

“再者,也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像是江南医师那般,掌控着江南之地万民的生死。”

“这也是当初,我极力谏言,建立医馆的初衷。”

孙思邈抱拳,佩服道:“少监心怀天下万民,仁义无双,贫道佩服。”

“既然如此,贫道也就多留一些时日,在京师,看看那医馆吧。”

陈平安说了这么多。

要的就是这一点。

孙思邈的医术那自然是高超的,若是他能够指点一下,也能提高京师医馆医师的医术。

陈平安觉得,自己来了,总要给千年之后留下一点儿最有用的吧。

到时候,还有什么之争,医师也有底气,拿出老祖宗的东西甩他们脸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