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0章:李治执政三十五载(2 / 2)余秦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回到了宅院。

教导小汉晟学走路和说话,又陪着吴依依,她也快临产了。

孙思邈现在在江南那边,回信都少了。

也不知道在做什么。

没有孙思邈,就失去了一层安全保障。

陈平安也无法,只能是希望孙思邈能够早一些赶回来。

等到吃完了晚饭,这才在书房中,回忆着。

咸亨这个年号,用了四年。

因为陈平安记得有一个帖子说过这事儿。

咸亨四年末,上元元年初,李治自称天皇,加封武氏为天后。

整了个幺蛾子。

紧接着便是第二年,太子李弘死了。

这位唐朝太子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死的也是莫名其妙,随手一笔,太子死于宫中,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至于到底是不是,也不好说。

总之,历史写到了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武氏的权柄有多大了。

而李治还要让武氏摄政。

要不是有大臣死谏,还真的让武氏在这一年就直接摄政了。

李治这时候的风眩症已经很严重了,头晕眼花、病入膏肓。

确实是已经无心无力再主政。

若是真正的明君,就应该极力培养李弘,扶持他登基为帝,自己为太上皇,然后稳固李弘帝位。

最后在把武氏给拉下水,从而以绝后患。

可惜,李治没有这么想,也没有这么做。

再然后,就是狄仁杰崭露头角,开始踏上了他的历史舞台。

当然,在这之间,还有一人,那就是刘仁轨。

这位也是李治时期的能臣、忠臣,也是在薛仁贵、苏定方之后的一员名将,镇守边关,守卫大唐。

再然后,就是太子李贤被废。

至此,李治时期的太子,一个李弘不明不白死了,一个李贤被废了。

这唐朝的太子啊。

都不好当。

一直到弘道元年,也就是公元683年,李治死了。

年五十六,在位三十五年。

陈平安写到这里。

其实洋洋洒洒差不多已经写了一千多字。

这一次,倒是没有直接交给李世民,而是继续润色了一下。

在这些年之间,李治又施行了那些政策,又有那些效果,也要写一写。

李世民想要看的就是这个。

陈平安也看过一些相关内容,记得李治在位期间,推行过均田制。

均田制实施,肯定了土地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田产纠纷,有利于主荒田开垦,对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均田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自耕小农阶层人数大大增多,保证赋役来源,增强了中央集权制。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均田制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沿用至唐开元、天宝年间,起用募兵制,停用兵府鱼符,之后名存实亡。

这时候也是沿用均田制和府兵制,成效确实不错,自耕农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可是随着商业的兴起,自耕农又在减少。

有一些百姓无法承担农田产量减少,或者是说靠天吃饭,所以选择了去从商,又或者是放弃耕种,直接去工地,当一个农工。

李治在位期间,推进均田制,是严格要求,当地官府要收回那些良田,再一次分配。

可等到了后来,随着战火不断,藩镇割据,中央皇权已经是非常薄弱。

朝廷想要继续实行均田制,是不可能的事情。

朝廷收不回土地,又谈什么再分配呢。

所以,也就有了两税法。

李世民只是用了两税法中的两次收税,至于其他的政策,是没有采纳。

唐德宗的两税法,内容比较多,而在两税法实施之后,就废除了均田制。

说白了。

朝廷没了威望。

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这时候,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而是藩镇割据的重大隐患。

陈平安想到这里,也就继续提笔写着。

李治在位时期,又做了哪些事情,有着哪些国策,又有什么成效。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通过派遣巡察使等方式,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和控制。

实行“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根据政府支出的需要来制定税收政策。进行土地调查,加强对土地占有和赋税征收的管理。

对外,李治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巩固边疆安全。例如,他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在东北地区,李治设立了安东都护府,以管理高句丽故地。

李治实行较为宽容的民族政策,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给予官职或封号,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他也对一些反叛的少数民族采取武力征讨,如对东突厥、薛延陀等。

李治在位期间,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重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且鼓励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李治主持修订了《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这是唐朝重要的法律文献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于成效:

李治的统治相对稳定,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进步。边疆得到巩固,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文化交流频繁。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借鉴。

这是陈平安的脑海里面,那个帖子的综述,简单地概括了李治这一生的功绩。

若是没有后面那些事情,他也算是一位枭雄。

可惜,信错了人。

不对,应该说是爱错了人。

陈平安看了看结语,算是满意。

他当然不会在这时候,吐槽李治爱错了人。

武氏登基为帝,还有一段路要走,要扫除那些障碍,最终登上帝位。

下一期,也就能够着重写一写了。

李世民看到前面武氏的操作,应该能够猜到后面的结局吧?

写完这些之后,才算是满意。

五天过去。

因为北伐的胜利、邸报的推行、海水晒盐之法等工程,以至于陈平安好几个月都没有继续写史册了。

这一天。

终于是又带着史册进入了太极宫。

“臣,拜见陛下,陛下恭安。”

李世民见到陈平安来了,还是挺高兴的,连忙招呼道:“嗯,免礼。”

“来人,赐座。”

陈平安先是坐下,等到郭安等人离开之后,才把史册上交了。

大殿里面也就李世民和陈平安二人。

起居郎?

这时候自然是没有存在的必要。

李世民接过史册,看了起来。

往后差不多也是十年,除了几位名臣名将病死,就是大唐皇太子的起起落落。

还有大唐对外战争,刘仁轨这位将帅之才,也就进入了李世民的法眼。

这算是在裴行俭、薛仁贵之后,李治时期最后一位名将了吧?

再继续看,直到李治因病死在了床榻,中宗李显继位。

不过,很明显。

李世民对于这位李显并不看好,眉头微蹙,沉闷无言。

也很难想象。

如今的李治也不过一岁。

而李世民已经看完了李治的一生。

这种感觉很微妙。

不错。

长孙皇后在贞观二年的时候,生下一皇子。

李世民还是给他取名为李治。

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又或者是什么心思。

他给自己儿子取什么名字。

陈平安自然是不会干涉。

所以,此时的大唐,还是有了九皇子李治。

李世民最后又看了看李治在位时候的功绩,实行的政策,也不说满意不满意。

仅仅是一个后宫不得干政,武氏在李治死后,依然稳坐天后之位。

就让李世民心中隐隐有一些担忧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