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壮叔,办完了。”
“办完了?”
“对,纺织厂免费给咱们提供一套大喇叭,至于打井,包括抽水机,人家要一千块,我答应了。”
“多大的井,要一千块。”
“直径三米,保证出水。”
“黄天啊,三米?太大了吧。”
“要考虑到以后浇地嘛,大点就大点。”
杨保庄有点肉疼。
一千块啊。
如果在平原地区,村里组织人就能挖口井。
但在山区,实在办不到,挖下去不到三米就是石头,人力根本就挖不动,必须动用机械和炸药才行。
青云崮好事连连。
通电是好事,听说还要再打井,社员同志们更高兴了。
打井啊,在山上打井,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事情。
第三天,打井队就来了。
人家这才叫一个专业。
有人拿着地图,有点像堪舆图,围着青云崮转了一圈,最后选定了村口一处平地。
这里打井的成本最低。
说干就干。
脚手架架好,甚至还有拖拉机来到了施工现场。
杨保庄和杨传军忙的脚不沾地,他们很想说让杨宗伟这个大队委员,预备党员也来撑撑场面。
可杨宗伟压根就不出面,学习的事情就够让他头疼了,哪有时间去协调打井这件事?
进入十月份,早晚有点凉了。
杨宗伟拉着不情不愿的白秀英,一起去了一趟公社,一次性的买了三十几尺布和七八斤棉花。
全家老小,每人都要做件新衣服。
尤其是杨宗伟和白秀英,必须有新衣服。
冬天考试,在没有暖气的时代,如果不做好保暖,要冻死人的。
虽然刘月娥觉得有点奢侈,但最近家里好像忽然有钱了,也不在乎这一点了。
经过将近十天的施工,青云崮终于通电了。
大队的大喇叭,也第一次向社员们播放了一次新闻。
杨宗伟和白秀英回来的时候,已经下午了。
刚过蒙水河桥,就听到了喇叭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面插播一条紧急新闻,下面插播一条紧急新闻……”
一听到高考两个字,白秀英的手一下掐住了杨宗伟的肉。
“宗伟,停下,高考,高考的新闻。”,白秀英的声音,带着一丝丝的颤抖。
“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有了重大改革。”
“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杨宗伟和白秀英两人竖起耳朵,一动不动的听完了新闻。
白秀英忽然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双手抱头。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老三届考生,原则上不限年龄和婚姻状态。
二十五岁以下青年,必须是单身状态。
这就是关于高考报名资格的要求。
没有规定家庭成分,没有规定是不是高中毕业,没有规定户籍户口。
白秀英呜呜的哭了起来。
杨宗伟给她带来了希望,政府亲自把这个希望扼杀了。
杨宗伟忍着笑,问道:“秀英,我也没想到会是这样。”
白秀英一下抱住杨宗伟的肩膀,呜呜的哭了起来。
“为什么?为什么?我不甘心,呜呜……”
“秀英,要不咱俩离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