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日,《那年,我们的夏天》在山海的市西中学正式开机。
在开机前,霍许与制片人刘初恋,副导演吕赢,摄影指导丁豫开了很长的会。
这个会议主要讨论的是关于,这部电视剧的整体拍摄方案的讨论。
因为霍许与丁豫是首次合做,所以他对色彩,布光,镜头和构图这些细节问的很细。
“滤镜主要使用日系的清新滤镜。”
霍许在片场导演时,说正事一向干脆利落简单明了。
片场暴君嘛,这个名号已经被无数演员传遍了整個影坛。
“参数调整:滤镜-滤镜- A10+12.0曝光+1.1...”
“分镜头脚本上标注的地方,需要使用部分莫兰迪滤镜。”
“整部电视剧的画面对比度要偏低,高光偏绿...”
“阴影有微弱蓝紫偏色,并且画面中蓝色向青色偏移,绿色向黄色偏移!”
“好的,霍导。”
吕赢和丁豫点头表示明白了他的意图。
“丁指导,请问按我的要求。”
霍许作为电影导演,他对镜头画面的要求非常非常的高。
哪怕是一部电视剧,他的实际拍摄要求也是尽量贴合至电影标准的。
因此,他继续向着丁豫问道:“你是如何选择摄影组的拍摄器材的?”
“霍导,我们这次主要选择,两种不同的摄影机来进行拍摄。”
丁豫向着霍许汇报道:“因为需要区分男女主角少年和成年时期。”
“因此我们在少年时期时,主要使用的是ARRI MINI。”
“配合Vantage o1镜头。”
“因为这组镜头配合ARRI MINI最稳定。”
“并且,这组镜头的景深很浅,使用大光孔拍摄时很像少年的迷惘。”
“有种‘你不确定自己的前方有什么,可是又很相信自己’的感觉。”
“在男女主角成年时期,我们主要使用的是RED。”
“配合Signature Zooms镜头。”
“这样会让画面有,更接近自然的温情感。”
“关于布光,在室外我们大多数使用的是散光...”
“霍导,我觉得室内剧情的顶光方面还是要调整。”
刘怡霏对照着分镜头脚本,向着自个老公掰扯道:
“这部电视剧的整体画面氛围是轻松,美好,安静向的。”
“所以,肯定不会出现太多的封闭镜头。”
“因此,光比会尤为重要。”
“侧逆光会使用的比较多,布光这块我不赞成用太多的散光。”
刘初恋自从导演了《NANA》,并自主拍摄了《碟中谍4》的纪录片后。
对于拍摄专业知识的了解,她早已非吴下阿蒙。
像是摄影设备,镜头构图,色彩布光,运镜技巧等方面。
她通过日常与霍许的探讨,跟随彭小莲老师的学习和自我平时的积累。
早已经烂熟于胸,并且对于各种这些知识都能举一反三提出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她拍的《NANA》取得高票房,并且她又获得了金马最佳新人导演。
更是让她的创作欲爆棚的同时,自信心也开始日渐高涨起来。
所以啊,这个小妮子除了作为演员时,对于拍摄工作三缄其口外。
只要她作为制片人,那是一定要来挑一挑自个老公在专业上的刺的。
“刘制片,你说的没错。”
霍许在坐导演椅时才不会惯着她呢,点头后直接出言怼道:
“但你说的这些,都只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而已。”
“标准答案有错吗?”
刘怡霏针锋相对的问道:“那都是无数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
“对于新人导演和摄影师来说,”
霍许自负的笑着解释道:“这些标准答案,当然是金科玉律。”
“但对于真正的天才来说,却不必墨守成规。”
“每个导演和每个摄影师,都应该有独立的映像风格。”
“如果所有导演,都按照教科书去拍片。”
“那电影奖项干嘛要评比呢?”
“拿着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直接去对比就好了嘛。”
“怎么说?”
刘怡霏不服气的噘着嘴抬杠问道:“说拍片就说拍片。”
“你不要混淆概念。”
“刘导,电影拍摄不是机械制造。”
霍许口吻淡淡的说道:“明码标尺的就能做出来。”
“电影从来就没有,明确的拍摄规范和准则。”
“就像你说的,虽然这部电视剧里没有太多的封闭镜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使用侧逆光比散光的效果更好。”
“但是,但是...”
“这部电视剧的氛围,本导演要的是轻松感和治愈感。”
“这需要一些零碎的光线,来凸显那种温情和自然的画面。”
“而且,虽然我的拍摄标准对标的是电影。”
“但电视剧和电影,终究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电视剧终究还是比不上,电影的顶级氛围感的。”
“所以,导演就更需要在布光上动脑筋。”
“一般来说电视剧的布光,人物比环境更加的重要。”
“但这次我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我更需要的是统一性。”
“因为这部电视剧,人物,环境和氛围是十分统一的。”
“所以大部分的布光,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统一性。”
“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考虑人物鲜明性和差异性。”
“懂了嘛,金马·最佳·新人·导演同学?”
“...哼,得意什么。”
刘怡霏嘟着嘴认真的将自个天才老公的话,老老实实的记在了本子上。
只是她的嘴却不饶人的怼道:“你这些大逆不道的话,”
“我后面得找彭老师印证一下。”
“谁知道你是不是为了面子,故意瞎说糊弄人的呀。”
“呵呵,别不服气,别有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