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3章 “不问,不说,不究”政策(1 / 2)坐望敬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春节假期走亲访友,时间过得很快,

陶玉书在大年初二就飞去了香江,香江的几家公司现在运行体制虽然越来越成熟,已经不需要她长时间驻扎,但还是要时不时去转一转。

节后的第一个周末,梁佐跟林朝阳打电话,邀请他参加77级系的聚会。

77级系的聚会隔两年就会张罗一次,不过出席的人次次都不一样,只有那么几个人好像是综艺节目里的常驻嘉宾,梁佐就是其中之一。

他人缘好,爱张罗,尤其是这几年名气变大了,大家也愿意跟他亲近。

上一次见梁佐都是两三年前的事了,一见面,林朝阳拍了拍他的肚子。

“这两年胖得厉害!”

“瞎,没办法,总是熬夜,作息、饮食都不规律,身材有点走样了。”梁佐笑呵呵的说。

李彤插话道:“他这个啊,属于幸福的烦恼,有人想胖还胖不起来呢。”

“可不止吧?饭局、牌局、桑拿、酒吧——你那生活一般人可比不了。”

“梁佐这是心宽体胖,没关系,他马上就住上大别墅了,天天楼上楼下跑着,用不了一个月,

准保瘦下来。”

身材被老同学们拿来开玩笑,梁佐也不生气,依旧笑呵呵的,这也是他在班里人缘好的原因。

这几年他当编剧名声越来越大,赚钱自然不在话下。

住房一路从新鲜胡同的平房,到建国门外的居民楼,再到金台路一直到去年年末,他又动了换房子的心。

这回他要换个大的,用他的话说是“一次到位”。

新房子要有个大客厅,客房也要多几间,朋友来了有地儿住;

书房得大一点,他现在的书架都摆不开了;

女儿猫猫的房间要布置成粉色·

梁佐滔滔不绝的讲述着的豪宅梦,他的讲述并不是为了炫耀自身,反而把亲人、朋友都考虑了进去,并不惹人反感,反而乐意参与讨论。

最后有人实在听不进去了,“你们几个要实在想做梦,就去朝阳家里好好看看,省了睡觉的功夫。”

众人顿时哄堂大笑。

系77级毕业16年,同学们的感情一直不错,林朝阳这个编外人员也时常被邀请加入聚会。

但这么多年下来,聚会的氛围确实发生了很多改变。

一些自觉发展不如意的同学甚少出现在聚会上,来的都是相对而言混的不错的,最早的话题是聊文学、聊哲学、聊艺术,现在聊房子、车子、孩子。

相较而言,林朝阳一直都是聚会里最特立独行的那个人。

他对谁都礼貌有加,谦和有礼,却不过分亲近,谁也不会忽略他。

这当然扯不到什么独特的个人魅力,而是身份、地位和财富所决定的。

在社会现实面前,谁也不能免俗。

聚会过后,梁佐在林朝阳的车上感叹了几句。

他管林朝阳叫“师父”,虽然这只是当年的戏言,可叫了这么多年,感情确实比别的同学要好“时代在发展,人不可能停滞不前。十几年前大家谈论形而上的东西,很多时候是因为还未拥有过丰富的物质生活,就好比井蛙语天。

再过十年,当大家都习惯,甚至是厌倦了这样的生活,那些精神上的追求自然会涌现的。”

梁佐点了点头,“也许吧。”

林朝阳又说:“别总说别人,你是不是也得注意一下身体?”

“是得注意点。算命的说我43岁是个坎,过了43,还有43年活头。后43年,要嘛有嘛。”

梁佐嘻嘻哈哈的,显然没把算命的的前半句话听进去,反而是后半句记得牢牢的。

完全就是当代年轻人算命的真实写照,只听想听的,至于那些不想听的,跟我没关系。

又过了几天,第18届冬季奥运会在日本长野举行。

中国在冬季奥运会上向来没什么优势项目,冬奥会开幕在国内的舆论影响也远没有夏季奥运会那么大。

林朝阳老家是东北的,倒是挺喜欢看冰雪项目的,开幕式这天他特地守在电视前看转播。

“今年有夺金希望吗?

看着电视,陶父跟林朝阳随意的聊着。

“不好说啊。就报了滑冰、冰球、滑雪、冬季两项四个大项,大多数单项肯定是重在参与,夺冠希望最大的肯定是滑冰。”

“冬奥会还是不好拿金牌啊,夏季奥运会咱们用了四届爬到了第四名,也不知道冬奥会什么时候能赶上?”

“冬季项目的训练和运动员的培养可比一般的项目烧钱多了,国内在这方面才刚起步,要迎头赶上至少还得两三届。”

“唉,上回申奥要是成功了的话,再等两年就能在自家门口看到奥运会了,以后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机会。”

陶父提起93年燕京申奥失败,就满心遗憾。

“第一次申请嘛,总有个过程。接下来政府肯定还会再申请的,这些年国内的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下回申请举办的应该是08年奥运会,您肯定能赶上。”

“我争取活到那时候。”陶父笑着说。

晚上入睡前,林朝阳接到了陶玉书的电话。

她在香江待了一周,将几家公司的事务都处理得差不多了,明天就打算飞美国,聊了些家里的琐事,夫妻俩才挂断电话。

到了正月十五,家里人再聚会,少了陶玉书姐妹俩和陶希武,

陶玉书离开香江没两天,陶玉墨就去坐镇了,而陶希武则是去参加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了,

正月十五这天正是电影节开幕的日子。

“也不知道能不能拿个奖!”

陶玉成对儿子的处女作征战柏林电影节还是抱了很大希望的,要真是能像陈凯戈、章艺谋那样处女作就一举成名,那他脸上可有光了,估计能大宴三天。

前几年还招猫逗狗的混小子,现在拍的电影一下子就入围国际电影节了,说起来虽说有家里帮衬的成分,但也不能完全抹杀陶希武的功劳,陶家人对电影节的结果也抱有极大的期待。

3月22日,随着柏林电影节的闭幕,奖项名单也新鲜出炉。

由沃尔特·塞勒斯执导的电影《中央车站》荣获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成为本届电影节的最大赢家。

《录像厅》在主竞赛单元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也在情理之中。

《录像厅》的水平若放在新人导演中属于出类拔萃,但在强导如林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就不够看了。

好在除了主竞赛单元之外,《录像厅》还入围了“沃尔夫冈·施多德”这个新生代单元奖,并成功获奖。

沃尔夫冈·施多德是德国著名导演,他本人曾多次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欧洲影坛以政治批判和社会现实主义风格著称。

“沃尔夫冈·施多德奖”以他的名字命名,旨在鼓励那些具有思想深度、艺术创新和社会关怀的新人导演的处女作或早期作品。

后世贾樟柯就是凭借《小武》获得了这个奖项,可叹的是,明明是给新人、新片的鼓励奖项却被某些媒体硬生生的给吹捧成华语影坛的名导种子。

当年章艺谋是一举擒熊,陈凯戈的处女作成就差了一点,但也是拿到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银豹奖。

结果贾岛硬是凭借着一个“沃尔夫冈·施多德奖”出圈了,只能叹一句牛逼。

不过话又说回来,沃尔夫冈·施多德奖对于新人导演的处女作而言,已经是个很难得的荣誉了。

至少陶希武本人和陶家人对此结果都非常高兴,陶玉成恨不得拿着大喇叭满世界宣传宣传。

宣传这事不劳他费心,国内的媒体们就代劳了。

毕竟贾导得了奖能被吹,没理由“陶导”得奖了就不行。

连着登上国内几十家新闻媒体的版面,陶希武这回真成名了。

回国接受了一堆采访之后,他还如坠梦中。

“就得了这么个奖?我就成名导了?”

“不是名导,是名导种子!”陶玉成难得严谨的说道。

他满眼期待的看着儿子,“一晃章艺谋他们这些第五代导演都成名十年了,现在也该第六代导演冒头了。”

被冠以“第六代导演”的名号,陶希武知道这不是他老父亲的发明,而是这几天媒体上的报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