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杜景行拍电影,在一众网友的热议下火了!
火的毫无征兆,但又有迹可循。
本来关于杜景行的瓜最近可都在热搜上挂着呢,再加上和秦公子的对线,热度拉的满满的。
当然,这些热度都是靠质疑起来的,没几个人相信杜景行真的能够拍出电影了。
不过,黑红也是红。
杜景行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这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加持。
如果最后效果不行,那真就别在娱乐圈混了,赶紧回家继承家产得了。
红夏国一年产出的电视剧加上电影大几百部,其中的大多是都是石沉大海,而且还是连水花的都溅不起一滴的那种。
到最后能被大众知晓的真的没多少了几部。
像《匆匆那年》这样还没开拍,甚至连剧组都没攒整齐,热搜一个接着一个上的,不能说是后无来者,但绝对算得上是前无古人。
再说杜景行导演这这件事。
在红夏国的影视界,每年从各大知名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毕业的导演专业学生如过江之鲫,怀揣着成为大师的梦想一头扎进娱乐圈。
然而,现实往往比梦想骨感得多。
成千上万的导演系毕业生中,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执导的机会。
而即便是那些有幸进入行业内的导演,也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坐在监视器后面,掌控一部电影的命运。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景行的《匆匆那年》未拍先热,无疑成为了许多同行眼中的一道刺眼光芒。
有一句话说的好,恨你不死的都是同行。
这句话放在娱乐圈,同样适用。
杜景行这种“黑红”的方式让许多默默无闻、努力多年的导演们感到五味杂陈。
他们在暗处嫉妒他的资源和机遇,眼红他能如此迅速地吸引公众的目光,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哪怕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也是奢望。
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馆里,杨雨正和几位大学时代的好友围坐一桌,桌上摆放着几碟简单的小菜,几瓶冰啤酒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
杨雨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怀揣着对电影的热爱,毕业之后毅然投身到导演这个行列。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青年熬成了大叔,毛线机会没得到。
期间,倒是有几个不正经的传媒公司想请他过去导几部,不能播的小电影。
但杨雨梦想的底线还是有的,那玩意能拍吗?
所以这几年,杨雨辗转多地,简历投了一大堆,求爷爷告奶奶,什么也没得着。
只能靠给广告公司拍拍宣传片勉强糊口。
都是从业者聚在一起,他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最近娱乐圈的热点——杜景行和他的《匆匆那年》。
张希学挑起话题,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讥讽:“你们听说了吗?杜景行那小子,还真打算拍电影了。”
杨雨抿了一口啤酒,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轻声回应:“是啊,微博上都传疯了。”
赵继超夹了一口菜,边嚼边说:“一个唱歌跳舞的流量明星,转头就想当导演,也不撒泡尿照照镜子。我这科班出身的,辛辛苦苦这么多年,连个像样的项目都摸不着边。”
饺子苦笑了一下,他能理解好友们的不满与嫉妒。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毕业后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有的改行做了其他,有的仍在坚持,但都难以摆脱默默无闻的状态,更何况他这个跨界的。
“说到底,这行就是这么残酷,有时候,实力和机会并不一定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