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孝愚在系统空间中学习地球的民乐时,他就知道最早迈出国门去西方攻城略地的唯有古筝和唢呐。
还有二胡。
胡胜平看着周孝愚手中的唢呐,下意识的问道:“这玩意肯定不能在家吹奏吧,还是去湖边?”
“只能去湖边,不过在出去之前,我和大家讲讲唢呐的发展历史和特色,如果想要了解唢呐的话,这点绕不过去。”
“行,你说。”
唢呐,华夏传统双簧木管乐器,也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华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唢呐的音色最大的特点是雄壮。
在弯弯民间称为鼓吹;在南方是“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在豫省和鲁省称作喇叭。
公元3世纪,唢呐由东欧、西亚一带传入华夏。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
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
流行在东南诸省。
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
音色:柔和,空灵。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
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
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音色:悠扬。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
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
音色:雄壮宏大。
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周孝愚手中拿着的这个唢呐就是小唢呐,且是现代改良过的,也就是说能吹出十八度音,适合独奏。
周孝愚介绍了半天,胡胜平咂了咂舌,“听你这么说,初学者想要学习唢呐的话很难?”
周孝愚笑道:“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难的原因是唢呐对吹奏者是有要求的,必须要气息足,一般常说‘气足音满’,这就是说足够的气息是‘音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