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走马赴任(1 / 2)青史何人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正是!”

吕衣微笑颔首。

“伯喈先生避祸洛阳之后不知所踪,没想到竟然住在大人的坞堡之中?”

“不知大人和伯喈先生是什么关系?”

陈宫的疑问得到了吕衣的肯定之后不由惊讶问道。

“伯喈先生正是家师……”

吕衣闻言不由笑容更甚。

“什么……!”

陈宫闻言彻底震撼了。

蔡邕的学生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看来自己这个大人可不只是个有钱的暴发户而已呀……

想着,陈宫看向吕衣的眼神都完全不一样了。

天下大乱之势已经渐渐有了抬头的迹象。

但是只有世间最顶尖的少数几名谋士才能洞悉其中的隐秘。

陈宫虽然颇有才智,但是很可惜并不在这顶尖的几人之中。

虽然乱世已经显现,但是在大多数汉人的心中,汉朝腐朽的同时又异常强大,是不可战胜的。

因此,大多数人心中最为崇高的理想就是能成为朝廷之中的一员。

就比如,吕衣前几日在洛阳见到的曹操。

如今正值青葱的曹操此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汉朝之正西将军,为大汉平定羌乱开疆拓土,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英雄。

而不论是家世还是個人能力都不如曹操的陈宫,也自然不能免俗。

吕衣如今能成为大儒蔡邕的弟子。

而蔡邕又简在帝心,如今已经被天子赦免之前的罪责,万一哪天天子问起蔡邕,那他随时都有可能会被重新启用。

蔡邕这个级别的大才又身负海内名望,一旦重新复起,至少也是九卿这样的级别。

而吕衣身为蔡邕的弟子,等蔡邕一朝得道,他自然可以一荣俱荣,而现在已经依附于吕衣麾下的自己也自然可以鸡犬升天。

想要进步是深刻入每一个男人心中的底层基因代码,陈宫自然也不能免俗。

但是,吕衣却不可能将希望寄托在刘宏虚无缥缈的偶然询问之上,因此还是要重心放在自身势力的营造之上。

“洛阳……”

“再见,便是数年之后了……”

如今天色渐渐日暮,站在官道之上的吕衣回首向来时的方向看去。

帝都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恢弘而雄伟,使人心生敬畏和渺小之感。

但是吕衣却知道这只是大汉帝国最后的余光。

几年后的那场浩劫过后,这座两百年的东汉皇都将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届时故地重游,不知是否还能有今日的辉煌……

……

数日奔波之后。

吕衣一行人重回九原故地。

洛阳虽然繁华,却是是非之处,非久留之地。

九原虽然荒芜,但是却胜在无拘无束,怡然自得,因此吕衣等人一回到大本营之后心情不由都放松了下来。

近两个月舟车劳累的辛苦都仿佛被冲刷殆尽了一般。

但是和吕衣等人不同的是,初次来到吕衣大本营的陈宫却满眼新奇。

不光是因为初次来到这偏远之地。

更是因为九原这原本在他记忆中蛮荒的不毛之地,似乎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荒芜。

虽然因为鲜卑近一年的肆虐,九原耽误了农时,正值金秋但是阡陌之中并无多少庄稼。

但是吕坞周边连片的庞大数量的田地却已经被辛劳的吕坞佃户打理的细致入微,田里连一丝杂草都不曾有。

陈宫本身就是耕读于东郡,对田间的活计一点都不陌生。

他知道如此庞大数量的田亩,只要来年深耕细种一番后,必能带来满仓满谷的粮食。

现在对鲜卑战争的余波尚在,大汉仍旧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各处粮食价格飞涨,现在已经不似一年前,有钱就能买到粮食的时候了。

如此多田亩就是无数的粮食。

而陈宫通过询问之后得知,这些田地是吕衣初次发家之后便累计购买所得,不由又为吕衣的先见之明而感到钦佩。

荒地变成熟田至少也要一年半载的操持,没有吕衣这两年的努力,若是现在缺粮再去购买的话,价格飞涨不说,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得到。

那些手握无数存粮的世家大族们自然不可能看不出朝廷和百姓的困苦。

但是,这些世家大族,见粮价飞涨,不光不会采取出售粮食帮助朝廷平稳粮价的决定,反而都打算囤积居奇,坐等粮食价格继续上升,以求谋取最大的利润价值。

什么?你问他们有没有良心?

肯定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也绝对不会太多。

不然,你以为他们的良田千顷,万贯家财是怎么得来的?

资本的原始积累,每一分每一厘都带着血。

而现在若是仓促之间开荒,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必然会造成人口大幅度衰减。

因此,陈宫深知吕衣当初在众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力排众议不图省事直接买粮食,而是选择最慢也是最稳妥的自己耕种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

“能在这样有先见之明的人麾下效力,足以省去吾许多烦恼……”

但是,等陈宫越过这连片的阡陌之后,真正来到吕坞之前时却不由又倒吸一口凉气,连忙向身前的吕衣求证道。

“大人……”

“莫不是准备先带下官前往九原县城暂歇?”

“九原县城?”

“当然不是,此乃吕氏之吕坞也!”

吕衣闻言不由笑道。

“什么!?”

“难道这座坚城并非九原县治,而是一座坞堡?”

陈宫闻言大惊失色,一脸难以置信的指着眼前高大坚固的吕坞失声问道。

“呵呵,公台久居中原,可能对并州这等边塞之地并不了解。”

吕衣笑着解释起来。

“并州毗邻草原,塞外异族数百年间几乎无一年不南下劫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