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八章 老夫现在辞官,来得及吗?【求订!求月票!】(2 / 2)与东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钞法早就有李善长制定好的章程,刘伯温只需要和李善长参谋一番,稍作修改,便能够向朱元璋交差。

甚至刘伯温心中,有些不敢想象,季秋兴师动众,又是拍马屁又是戴高帽的,居然只为了这么简单的差事?

难不成,文和这小子,良心发现了?

几乎是这个念头浮现出来的同一时间,刘伯温就狠狠的摇了摇头!

刘伯温呐刘伯温呐!

你都六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还这么天真?

文和是个什么德性,你还不清楚吗?

要是只有这点事,他至于亲自走一趟吗?

一想到这,刘伯温的内心反而还渐渐平静下来,对着季秋淡淡的询问道。

“圣上还有别的差事吧。”

“一并道来!”

“老师当真是神机妙算!”

“什么都瞒不过您!”

见季秋这般说,刘伯温心中暗道“果然”,随即有些紧张的发问道。

“是又要对朝中的官员...?”

“不是!”

“那,是要彻底将海贸收归国有?”

“也不是!”

“嘶...圣上总不会是要废除科举吧?”

“哈哈哈,老师,您真会开玩笑!”

“科举还算有点用,干爹闲着没事废他干什么啊!”

都不是?

那刘伯温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干爹不是说要给京官涨工资吗?”

“顺便打算多招募一些吏员...”

“嗯?圣上英明啊!”

说到这个,刘伯温立马就来劲了!

说句实在话。

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看起来繁杂,实际上相当精简。

一场科举所能够诞生出来的举人,进士,也就是有资格外派为官的“人才”,基本上不会超过千人。

而科举这玩意,还不是年年都有,除了“恩科”,科举考试一般遵照“三年一次”的原则。

明朝作为新兴的封建王朝,自然也不会例外。

根据朱元璋设立的“鱼鳞皇册。”

洪武年间,明朝人口在五千五百万之上。

而登记在册的官员数量,不超过三万。

差不多一个官员,要治理一千八百余人。

看看这个比例,就能够知道这套制度有多么扯淡。

刘邦那样的开国皇帝,在韩信口中也就能带十万兵。

嘿!明朝的官员整个几十人出来,就能赶得上刘邦了!

这不是纯胡搞吗?

此举不但加重了官员的负担,同时也为各地士族,把持住在地方上的权势,提供了便利。

可以说,明朝的这个政治制度,完全是各地士族能够持续壮大的“土壤。”

而朝中有心报国的官员,也被这个政治制度所拖累,经常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刘伯温一天到晚连轴转,可还是要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

一国宰辅,都是如此。

底下的官员就更不用说了!

刘伯温老早就想增加一下官员的人数了,只是怕让朱元璋误会,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现在朱元璋居然主动提出了这件事,刘伯温做梦都能笑醒!

可算有人能帮忙干活了!

虽然这次朱元璋要增加的,仅仅是吏员,刘伯温也无所谓。

这种事情,一回难,二回易。

有了这次,下一次就是迟早的事!

再说了,吏员咋了?

也是能帮着干活好不好!

是以,刘伯温对这个政策格外上心,忙不迭的便询问道。

“这是大好事!”

“于国于朝,都大有益处!”

“只是不知,圣上这番是打算要招募多少吏员?”

“又打算通过何种手段招募?”

说到这,刘伯温忽然沉默,面露难色。

在心中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一向奉行“明哲保身”原则的刘伯温,当着季秋还有几个小家伙的面,直接表示道。

“不管采取何种手段...”

“总之,绝对不能让朝中的官员,自行荐举!”

说罢,刘伯温便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彷佛说这两句话,便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

对刘伯温能有这样的表现,季秋颇为意见,随即便和朱标对上了视线,意味深长。

荐举制这玩意,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靠着推荐,推举,而选拔人才的制度。

至于到底谁才是人才...

当然是那群朝中的老爷,说谁是人才,谁就是人才啊!

这群臭不要脸的,到最后甚至还搞出了个“举贤不避亲”的典故,主打的便是死不要脸!

而明朝一旦皇权失势。

朝中的官员,必定会让荐举制“死灰复燃”,拼命在朝中安排自己的亲信朋党。

号称“千古大贤”的方孝孺,就是此道高手。

建文帝这倒霉孩子,在位一共不过四年。

方孝孺硬生生通过荐举制,往朝廷里安排了几万人!

跟他一比,祁厅长都得甘拜下风!

等到老四上位,这群人一个也没落下,全都被朱棣连带着方孝孺一起送着上路了。

这也正是所谓“诛十族”的由来。

说句实在话,诛的少了!

而大明朝的方孝孺,远不止一个。

可以想象。

一旦荐举制这头“洪水猛兽”,被释放出来。

朱元璋和季秋苦心孤诣,才经营出来的大好局面,顷刻间就会被毁于一旦!

刘伯温能开诚布公的点明这个问题,就足以证明他与天下士族的不同。

给了朱标一个眼色,见朱标点头回应,季秋这才对刘伯温开口道。

“老师,放心吧。”

“关于吏员的选拔,干爹已经有章程了。”

“不会采取荐举制这种应当入土的法子。”

闻言,刘伯温没有计较季秋粗鄙的言行,只是欣慰的笑道。

“那就好...那就好...”

“有了这批吏员,能分担不少政事...”

“咳,老师。”

“你好像弄错了一件事。”

“这批吏员,跟朝廷关系不大。”

刘伯温:“???”

看着季秋那颇为“暧昧”的笑容,刘伯温一时间有些懵逼。

“那圣上打算将这批吏员,安排到哪去?”

“总不能...”

“等等!”

“圣上该不会是要将这些吏员,安排到各地衙门吧?”

“老师!谁再说您不是在世神仙,我第一个跟他急!”

“瞧瞧,您这猜的多准啊!”

刘伯温:“......”

“文和...”

“嗯?”

“老夫现在辞官归隐,还来得及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