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48章 1335好人有好报(2 / 2)左牵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如果说广东以“鸡有鸡味,鱼有鱼味”是至高信条。

天汉身处秦巴腹地,讲究的是好山好水出好物。

广东追求的是“活杀现烹”,吃的是从生猛到餐桌的最短时间,是“锅气”和“鲜活”。

天汉追求的就是“时令时鲜”,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而且要在最嫩最好的时候吃。

就比如清晨还挂着露水的小青菜,阳光下半软不硬口感最好的时候新摘的水蜜桃,秋雨后山中刚发出来的松乳菇。

而且广东有药食同源传统,饮食讲究“清热祛湿”、“温补滋润”。

天汉作为药材产地,同样有药膳传统,炖鸡要放天麻、糯米排骨里加入黄精,做开馒头时会加入杜仲。

总结而言,天汉与广东,一个依偎汉江,一个面朝南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饮食上遥相呼应,意外得契合。

两位广东名厨,两位天汉名厨,再加上两位老中医,共同研究出的配方。

融合了两地特产,青出于蓝的一锅猪杂粥。

一经上市,立马征服了天汉人的胃。

顺便还有广东人的胃。

极味楼的老饕熟客们可是不少呢。

旁边小区的房子都快卖空了。

其中有不少广东人。

广东人有钱,又爱吃。

小胖妹只在上菜的时候提了几句。

广东食客们一听,嚯,这里也有猪杂粥了,还是现杀的猪杂,还是顶顶大名的平安沟荣昌猪的猪杂。

时间也跟在广东一样。

那可得尝尝。

一尝之下,惊为天人。

统统变成了固定食客,自发的卖力宣传。

很快就传遍了极味楼的老饕群体,都是邻居,楼下遛弯的时候就全知道了。

有了他们这些人背书。

短短几天,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

一个摊子很快就不够用了。

先是一出摊就坐满,到了十二点队伍排出去老长。

接着演变成十一点半就有人来占位。

再接下来,军备竞赛开始了。

十一点半、十一点、十点半……

最后演变成十点钟就有百十号人在路边等着,宁可生生等两个小时。

十二点猪杂到的时候,排队的得有好几百人,一直排到街口去。

苗鑫磊根本忙不过来,再说也不够啊,他一个人能熬多少粥。

备菜都累死他。

人一多,等的时间又长。

问题是大半夜的,十二点多,为了这一锅粥,宁可改变了早睡的生活习惯,溜溜等好几个小时。

你说喝不着?

那还能不发火!

插队的、抢座的、吵架的、大吵大闹的,甚至动手的。

每天都有。

天天有人报警。

人多了还阻碍交通,交警也天天来。

苗鑫磊不胜其烦,也管不住。

急的他满嘴水泡,找到强娃直说不干了,钱都退掉清账结束。

别说,别看就一个小摊,还真不少挣钱。

几天的功夫本钱收回来了不说,还有赚头。

合伙人不愿意干了,强娃也没推辞,只要苗鑫磊答应时不时的给他做一锅就行。

俩人结了账,家伙事找个车拉回厂里随便找个仓库放着。

短短几天搅合的风起云涌的午夜粥摊宣告结束。

——

“不对啊,这不这么多摊子呢,怎么又开起来了?”骆一航好奇问道。

“你接着听我说啊。”强娃谈兴正高,正要到关键时刻又被打断,不老高兴的,“园区的葛总你还记得么?”

“记着啊,工艺品厂的嘛。”骆一航答道。

“对,就是工艺品厂的葛总,他见粥摊没了,专门找到我,说他想接手。有一回串门聊天的时候提起过这事,他知道粥摊是我跟人合伙弄的。”

“不对啊,葛总看得上粥摊?”骆一航纳闷问道。

葛总的工艺品厂,可是铁杆的合作单位,猫猫头那么多周边,从抱枕到包包挂件到麻将牌,全是在葛总厂子做的。

这些年,厂子从二十多人,扩大到了两百多人。

年产超百万件。

早就是千万富翁了,会看得上粥摊?

“葛总竟然是粥摊老客,一天不喝浑身难受,跟上瘾了似的。”强娃揭开了谜底。

这就合理多了。

“但不对啊,那也没必要自己干吧。他咋跟霸道总裁似的,觉着哪个店吃着好,直接把店买了……”骆一航随口吐槽。

吐到一半,苏静突然接口,“店里是不是有个清纯漂亮的女老板,被黑老大欺凌,流氓找茬,总裁从天而降,装逼打脸,冷着脸微微偏头,身后精干助理冷着脸轻轻说出总裁身份,黑老大吓得哐哐磕头,抱着脑袋跑……”

一口老槽不知从何吐起。

隋娃斜着眼看他媳妇,“你现在首要工作,就是把手机里的西红柿卸了。”

隋娃胆肥啊,敢斜眼看媳妇。

众人大感惊奇,堪称楷模!

苏静眉毛一竖,瞪了自己老公一眼。

随后伸手指着骆一航,强娃,质疑一下也指着罗明海。

“就赖你们,一个一个的不干点正事,明明都是霸总,大晚上的跑出来吃路边摊,跟你们见的多了,我看霸总文都没代入感了。”

骆一航三个,互相看看,摊摊手。

“我们咋个不干正事嘛……”

“路边摊也挺好啊,霸总也得吃饭嘛……”

“非得天凉王,天凉了,让王氏集团破产吧,才算霸总么?谁家拿姓起名啊,傻不傻。”

对哦,强娃也沉迷过一阵霸总小短剧。

苏静和骆一航这一番打岔。

强娃也没了讲故事的兴致。

快速说道:“葛总那里有个工人,家里娃子不争气,三十多了也没个正经事做,葛总想着帮衬一把,让那工人娃子接手粥摊。”

“还有就是那些喝粥的人不干了,闹得厉害,也有找到我这头的,都托着人情,不应下不合适。”

“粥摊就只能重开了,索性,就多弄些摊子,先是一个两个,后来越来越多。”

“园区里工人那么多,家里没事做的娃子亲戚多得是,有的是人愿意开粥摊。”

“粥摊多了,其他搭配的卖锅盔的,卖凉菜的也冒出来了,”

“有了这些粥摊就更多。”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一来二去的,就置办下这么一大滩。”

“我又跟市里要了政策,再把他们都管起来。”

“也就有了这条夜市小吃街。”

强娃得意洋洋,伸手划拉一大圈,“都是我的产业,牛不牛!”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