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收获季节结束。
赵二柱吧唧着口中的烟杆,旱烟的冲味直上脑壳,让他不由得舒了口气。
婆娘正在院子里伺候着瓜菜,这是家里的必不可少的饭菜。
两个半大的儿子则嘻嘻闹闹,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
一场棉花丰收,虽然让他们赚了不少钱,但却让一家人累得够呛。
十亩地,四个人,大中午的都得喝红糖水。
收获是喜人的,四十块的收益,让他们有了好的开始。
但赵二柱却没有还钱,而是一如既往得大胆起来,花了二十块,买了一头母牛回家。
“既能干活,还能和咱家的公牛配种,来年再生头小牛!”
赵二柱对着家人这般说着。
实际上,他还花了十块钱,买了十亩地。
四口人,两头牛,对于四十亩地也能伺候。
吧唧着抽着旱烟,他美滋滋地想着:“明年种二十亩棉花,落手五六十块也成,到时候就能彻底还清债务了……”
“老赵,赶集不?”
“就来!”
赵二柱忙放下烟枪。
家里的黄烟不够抽了,得预备着点。
“爹,我也要去!”
两个儿子迫不及待地涌过来。
“行,跟着吧!”
父子三人打扮的精神,跟着隔壁的邻居一起去赶集。
农闲时分,赶集是他们最大的乐趣了。
抵达镇上的集市,人潮拥挤,但又井然有序。
卖粮的,卖布的,卖鞋的,不一而足。
而令大家聚集的,基本上一些稀奇且必备的东西。
如怀表,火柴,蜡烛,以及日渐普及的肥皂,牙膏牙刷等。
在拥有四十亩地后,赵二柱觉得自己不再是穷人了,所以也得讲得排场:
“这火柴比火镰方便多了,得买!”
“棉布也得买,多漂亮呀——”
最后,他甚至花了一块钱,买了一座观音菩萨的雕像,不时地念叨着:
“观音菩萨保佑,让好日子别走……”
吃饱穿暖的日子,让他感觉还在梦里。
就在这时,忽然响起了吵闹声。
赵二柱从念叨中醒来,看着聚集的越来越多的人,他也忙挤了过去。
只见,一个胖乎乎的男人朝着四面八方道:“瞧瞧,我好心好意给他银圆,他就给我找回几张破纸。”
“这还有王法吗?”
地摊老板则满脸通红,愤怒道:“不学无术,这是龙元。”
说着,他将纸币摊开,向众人展示:“瞅瞅,正面是长城,背面是王宫,这一行字可是魏国中央银行的印戳。”
“这是十天前从邺城发行的纸币,一元相当于一银圆,早就在邺城铺开了。”
“你这个乡巴佬,连这都不认识,这书老子不卖你了——”
说着,将其手中的一本书夺回来,又还给了其银圆。
这场面,让众围观之人惊奇不已:“魏国也有纸币?”
赵二柱听着,不屑道:“纸币再好看,也没有银圆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