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自知围攻新城失策,然而耻于攻城不下,怒形于色。
将军朱异议论了几句,诸葛恪就大怒,剥夺其兵权;
都尉蔡林多次陈述用兵计谋,诸葛恪却不采纳,蔡林于是策马投奔魏国。
“魏国得知吴国士兵疲惫染病,于是出兵救援新城。”
“同年七月,诸葛恪不得已退兵,撤退途中士兵病死者无数,全军上下痛心哀叹,士气低落,诸葛恪却安然自若。”
“诸葛恪隐瞒兵败,故意拖延回程,打算在浔阳屯田驻守,直到征召他入朝的诏书接踵而至,他才慢慢班师回朝。”
“新城兵败,诸葛恪大失民心,从大臣到百姓都对他感到失望,怨念顿生。”
“同年八月,诸葛恪率军返回建业。”
“回到府邸,他就召见中书令孙嘿,责问其不该几次下诏书催他退兵,孙嘿恐惧离开,不久称病辞官。”
“诸葛恪回京后,独揽大权,随意任免官员,斥责大臣,又改换宫中守卫,任用亲近之人。”
“不久,他又下令军队整装待发,打算攻打魏国青州、徐州。”
“孙俊想与诸葛恪争权,因为百姓对诸葛恪多怀怨恨,朝臣也憎恶于他,孙峻于是向吴主孙亮进谗言,诬陷诸葛恪谋反。”
“东吴建兴二年十月,孙峻与孙亮合谋,置酒宴请诸葛恪。”
“次日诸葛恪入朝觐见,车驾走到宫门口停下来。”
“孙峻已埋伏好甲兵,散骑常侍张约、朱恩察觉不对,密告诸葛恪小心防备。”
“诸葛恪本想称病回家,还未走出宫殿路门,就遇到太常滕胤。”
“滕胤与诸葛恪私交甚好,他不知道孙峻的计谋,奉劝诸葛恪进宫。”
“诸葛恪犹豫一番后,还是带剑穿靴进入宫殿,拜见吴主孙亮,回身坐下。”
“孙亮命人倒酒,诸葛恪怀疑有毒不敢喝。”
““孙峻劝他可以喝自己带来的酒,诸葛恪这才安下心来。”
“酒过数巡,孙亮借故回了内殿。”
“孙峻突然起身,声称诏命诛杀诸葛恪,诸葛恪闻言大惊,还没拔出佩剑,就被孙峻一刀砍中,埋伏的甲兵一拥而上,将诸葛恪当场诛杀。”
“诸葛恪死后被苇席裹尸,抛尸在石子冈。临淮人臧均上表请求收葬诸葛恪,孙亮、孙峻许可,昔日下属找到诸葛恪遗体,将其安葬。”
“诸葛恪被诛,夷灭三族,长子诸葛绰早死,次子诸葛竦、三子诸葛建及外甥张震都被杀。”
“弟弟诸葛融担任公安都督,孙峻命将领孙壹、全熙等人率兵攻打诸葛融,”诸葛融被迫自杀。”
“诸葛恪是废太子孙和妃子张氏的舅舅,张妃曾派宦官张迁到京城,特意向诸葛恪问候。”
“诸葛恪有意迁都,在武昌修缮旧有的宫殿。”
“民间传言,诸葛恪欲行废立,迎接孙和到武昌当皇帝。”
“诸葛恪死后,孙和被赐死,张妃自杀。”
“永安元年十二月,吴主孙休为诸葛恪平反,称诸葛恪等人本来无罪,被孙峻、孙綝兄弟冤枉杀害,诏令尽快改葬,分别祭奠。”
“凡是因为受到诸葛恪一事牵连而被贬流放的人,一律召回。”
苏轼:诸葛恪刚刚执掌国政,而朝内又没有明君可以依附,
他又不知体恤上下臣民,穷兵黩武而不爱惜百姓,举倾国之力伐魏,
困顿于坚城之下,死者数万人,却载祸而归,这就是诸葛恪即将获罪的原因。
昔日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得到明君的信任和重用,君主死而事业败。
何况诸葛恪才能比不上这四位贤人,又不顾虑重大的忧患,他的败亡指日可待。
诸葛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没有建立尺寸之功,不能说他贤能;
受君王托孤的重任,却死于小人之手,不能说他智慧。
诸葛恪的才能谋略,为国人所称道,但他骄傲且吝啬,周公旦都不能做到这样,更何况诸葛恪。
妄自尊大以势欺人,必然失败。
假如他能按照写给陆逊和其弟诸葛融的信上说的那么做,就不会有悔恨,也不会招来灾祸。
诸葛恪先讨山越,后筑东兴,功效不可掩矣。
但凭借这两次功劳就想谋划天下,以致身死族灭,让国家受辱,怎能不失败。
天下之计,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诸葛恪智谋狭隘,不足以知道这样的道理,虑近谋远,大势如此。
时人的议论,只是诋毁他的失败,却不能从中汲取教训。
自以为其才能足以伐魏,不知道他自比其叔父诸葛亮如何。
诸葛亮屡次伐魏,终究失败,诸葛恪没有孔明之才,而以举国之力伐魏,不仅不能让东吴强盛,反而只会让自己和家族败亡。
对外不能预测张特的阴谋,对内不能洞悉孙峻的奸计,而又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滥行杀戮,
聪明虽超过其父诸葛瑾,但最后因为恃才傲物而招致灾祸,令人叹息。
诸葛恪主持国政,首先入侵魏国边疆以激怒敌人,东兴一战侥幸取胜,
不仅不能维持胜利,反而违背众意,大举伐魏,以致一败涂地。
诸葛恪事败身死,而孙氏之基业也因此衰败。
诸葛恪出身北方士族,恃才傲物,孙权去世后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但诸葛恪在政治和军事上都缺乏名望,因此江东人士和孙吴宗室对他并不认可。
诸葛恪掌权后,有意打压江东人士及孙吴宗室,如诛杀孙弘、打压朱异,逼迫东吴诸王迁居等,
诸葛恪为积累名望,曾打算迁都武昌,又执意以倾国之兵北伐曹魏,但其刚愎自用、谋略有限,
北伐失败后,专权擅势,遭到孙吴宗室与江东势力的联合反扑,最终被诛杀。(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