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拿奖,要看评委会的这帮艺术家。
但是能不能赚钱,就要看在这些派对上的交流了。
开幕式后的第三天,《爆裂鼓手》正式上映。
……
欧洲电影节有什么喜好?
一句话就足以。
导演想法好,主演演技高。
至于什么配角、道具,甚至音乐什么的,其主要目的主演精彩发挥。
电影节的老古董们坚持的就是这些。
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什么特效,他们反而不喜欢。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们要和酷炫狂拽吊炸天的好莱坞电影有区别,显得独立特性。
扯回来,《爆裂鼓手》放映很顺利,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足够优秀。
简单说,《爆裂鼓手》的主题很简单的,严师出高徒,然而整个过程中确实是那么的惨不忍睹。这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师徒教化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本片有别于别的励志电影的基本点。仅仅是区别两个字,本片用了一种常人无法忍受的折磨来构筑。
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追求的过程与追求的结果之间总是相隔着千山万水的,然而“千山万水”这个词语却代表了太多常人无法理解的痛楚与艰难。而本片则是深度阐明了整个过程。。
如果用严师出高徒来总结本片的话,那么整个过程中体现的就是报复。少年为了自己的伟大的梦想不断地报复着自己所面对的一切,且不断地报复着自己的导师,导师为了发掘一个伟大的鼓手,他选择不断地用打击和报复“磨砺”着自己的高徒。结果虽然惊喜,但整个过程太过于血腥无力,成功的路虽然艰辛,但不至于血腥,然而这种血腥也算是一种成功。关键在于扛得住还是扛不住。励志,你真敢这样励志?
老实说,此时的西方观众虽然对东方很猎奇,但除了那些艺术家们,普通人谁在乎什么贫穷不贫穷,落后不落后。
只不过一片反应贫穷的影片中,看到有东方面孔的人在学习西方乐器,而且在这么拼命地练习。
所以,《爆裂鼓手》放映之后,观众们看的很认真。
沈梦林很开心。
听说《不散》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退场了。
其实也理解,台弯的电影不是不好看,就是太沉闷。
看不下去……
电影结束,观众起立鼓掌……
这是正常流程,反应威尼斯观众的高素质嘛。
陈楷格的《梅兰芳》片段中,大师去美国巡演,一场演出结束,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先是观众对大师的艺术造诣十分赞赏。
其实这就是导演处理错误。
难道他陈大导去剧场版观看节目,看到演员表现平庸,他就不鼓掌嘛?
像他这样的高端人士还不是得鼓掌显示素质?
再说了,梅大师不远千里去美国唱戏,甭管观众听得懂听不懂京剧唱腔,都得鼓掌一下,就当是一种鼓励嘛!
威尼斯电影节也是。
难道看到《无极》,观众们就不鼓掌了?
观众们还是愿意展现自己的高素质的。
至于出了电影院,是不是被老板炒鱿鱼然后去东方混饭吃,那是另一种情况了。
所以沈梦林尽管对《爆裂鼓手》很有信心,但质量怎么样,那是评委会的事,所以没把掌声没放在心上,待观众鼓掌三分钟之后,便来到台上致谢。
结果一群记者围了上来。
不是吧?
记者们反应这么快?
他们的艺术造诣真的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