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若教授是中戏戏文系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他在文艺圈的头衔,比陈柄更多更高。
在编剧界更是称得上一句德高望重。
不过他打电话,不是找沈梦林谈什么编剧,而是告诉他一件事。
“你想拜访的那个人,我们已经帮你联系了,他明天在家,你可以去拜访,”
“黄主任,太谢谢你了。”
“不用谢。你的《汉朝那些事儿》我也看了,能从张班固联想到他,证明你很用心的研究历史,研究文化,我们这些长辈,自然要支持的。”
挂了电话,沈梦林很兴奋。
他现在连载《汉朝那些事儿》,已经写到汉武帝凿空西域这段历史。
介绍大月氏的时候,不免提到了大月氏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现在的阿富汗。
而提到阿富汗,就提到了普什图语,然后沈梦林想到了一个人。
第二天上午,沈梦林穿戴一新,打车来到传媒大学的家属院,敲响了一個普通之家的门铃。
“车教授,您好,我是沈梦林。”
客厅里,沈梦林向面前年过花甲的老人献上了一束鲜花。
“谢谢,请坐。”
老人招呼沈梦林坐了下来。
“年轻人,你是中戏戏文系的吧?”
“是。”
“那应该和我教的课程没关系啊。”
“我听说你从二十四年前接到那项任务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未停止。而我在网上连载我的作品,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查到您的事迹,对您的坚守十分钦佩,所以就想来拜访您,献上我的钦佩。”
“哈哈哈……,你说的是那件事啊。”
“对,就是您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事迹。”沈梦林说道。
眼前的老人,是传媒大学普什图语教授车虹彩。
他是第一批奉命去阿富汗学普什图语的学生,几十年来一直做相关工作。
二十四年前,他接到一项国家任务,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
他本来一直坚持编纂,但是因为是外语稀缺人才,这几十年来一直被借调、翻译、教书,以至于这项工作迟迟没有完成。
但他一直趁着空闲时间继续这项工作。
沈梦林之所以来拜见他,是因为他知道,十几年后,她的工作完成了,用时36年,经历了无数波折最终完成了200万字的《阿富汗语词典》,以一种执着的精神坚持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这种精神值得人们敬仰、学习。
所以沈梦林这一次来,不为名利,就是为了向他致敬。
“这么多年来,唯一关注我这个词典工作的,是一位居住在米国的阿富汗人,他打电话过来问我的情况,上来先用英语说,然后开始用普什图语,好像在考验我似的。但我答得很好。”
“你这些年的工作都在这项语言上,自然能和阿富汗人日常交流。”沈梦林笑道。
“那是。”
“车教授,我通过一个搞图书出版的朋友,联系了一位在瑞典的阿富汗人,购买了他的普什图语软件,然后又请水木计算机系的一位大拿坐了修改,能够和我们的系统兼容,我想送给您。”
“什么?普什图语软件?”
车虹彩面色微变,忍不住站起身来。
他利用课余时间编纂普什图语词典,用的是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