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2章 新目标(1 / 2)三吃糖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2章 新目标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大隋的水陆两军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海上,大隋水军重创了岛国水军,击沉了敌人大量的战船,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在陆地上,陈武率领的陆军成功地攻克了岛国军队的据点,消灭了盘踞在沿海的敌人。

贾长生得知前方传来的捷报后,龙颜大悦。他对水陆两军的将士们进行了嘉奖,称赞他们为大隋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场胜利不仅保卫了大隋的海疆和百姓的安宁,也让刚刚建立的大隋帝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威严,让其他国家不敢轻易对大隋发动挑衅。

然而,贾长生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深知,要想让大隋帝国长治久安,必须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和国防建设。于是,他下令在沿海地区修建更多的防御工事,加强水军和陆军的训练,同时积极发展国内的经济和文化,为大隋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贾长生的领导下,大隋帝国逐渐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而这场与岛国军队的战斗,也成为了大隋历史上的一段光辉篇章,被人们传颂至今。

在大隋帝国的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巨大的宫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一排排高大的立柱仿佛是帝国威严的象征。今日,刚刚取得歼灭岛国水军辉煌胜利的贾长生,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严肃而深邃,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下整齐排列的文武大臣,心中正思索着帝国下一步的战略走向。

“众爱卿,如今我大隋水军已将那岛国来犯之军尽数歼灭,沿海百姓暂得安宁。然那岛国贼心不死,此次虽遭重创,日后必还会生事。朕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商讨一番,我大隋是否应乘胜追击,直捣岛国,以绝后患。”贾长生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武将们大多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渴望在战场上继续建功立业,为大隋开疆拓土。而文臣们则眉头紧锁,面露忧虑之色,他们更注重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对贸然进攻岛国的行动心存顾虑。

这时,一位身材魁梧、满脸胡须的武将大步走出队列,正是此次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水军元帅林渊。他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便是进攻岛国。我大隋水军此次大获全胜,士气正旺,将士们皆渴望乘胜追击,一举踏平岛国。那岛国不过是弹丸之地,如今其水军已被我军摧毁,国内定然人心惶惶,防御空虚。此时出兵,我军定能势如破竹,将其纳入我大隋版图。如此一来,不仅能消除日后的隐患,还能为我大隋增添无尽的财富和资源。望陛下早做决断,臣愿率水军为陛下冲锋陷阵!”

林渊的话语慷慨激昂,不少武将纷纷点头附和,他们高呼着“愿为陛下效命”,一时间,朝堂上充满了激昂的战斗气息。

然而,站在一旁的宰相李贤却微微摇头,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我大隋刚刚建立,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百废待兴,国内民生亟待恢复。此时若倾尽全力进攻岛国,必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跨海作战,困难重重,海上天气变幻莫测,后勤补给也极为困难。若战事久拖不决,不仅会让我大隋陷入困境,还可能引发国内的不稳定。再者,即使我们成功占领了岛国,如何治理也是一个大问题。那里风土人情与我大隋迥异,强行统治恐会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反而得不偿失。”

李贤的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不少文臣纷纷表示赞同。他们低声议论着,认为当前应该先巩固国内的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不是急于对外扩张。

贾长生听了两人的话,微微颔首,目光投向了另一位资深武将——陆军元帅陈武:“陈爱卿,你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对此事有何看法?”

陈武沉思片刻,上前说道:“陛下,臣赞同林元帅的观点,我军确实应该进攻岛国。但臣也明白李宰相的担忧,跨海作战的确困难重重。不过,臣认为我们可以制定周密的计划,逐步推进。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此次海战的胜利,在沿海地区建立更多的军事据点,加强对海域的控制,确保海上运输线的安全。然后,我们可以派遣小股部队对岛国进行骚扰性攻击,进一步削弱其防御力量,同时也能熟悉当地的地形和环境。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这样既能减少损失,又能提高胜算。”

陈武的提议得到了一些武将的认可,他们认为这种逐步推进的策略比较稳妥,既可以继续保持对岛国的压力,又能避免因冒进而导致失败。

这时,一位年轻的文官站了出来,他是礼部侍郎王宇。王宇虽然年纪轻轻,但才华出众,思维敏锐。他恭敬地向贾长生行了一礼,说道:“陛下,臣有不同的看法。臣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从军事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还应该从外交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利用此次胜利的契机,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形成一个以我大隋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对于岛国,我们可以先通过外交手段,对其进行威慑和劝诫,让他们认识到我大隋的强大和威严,从而主动向我大隋称臣纳贡。同时,我们可以加强与岛国的文化交流,传播我大隋的先进文化和思想,让他们逐渐接受我大隋的价值观。这样一来,即使不发动战争,我们也能达到控制岛国的目的。”

王宇的观点新颖独特,引起了朝堂上一阵热议。一些文臣觉得这种以文化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温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也能提升大隋的国际形象。但也有一些武将认为,这种方式过于软弱,不足以彻底解决岛国的威胁。

贾长生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不断权衡着各种利弊。他深知,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必须谨慎对待。

过了许久,贾长生轻轻咳嗽了一声,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他缓缓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朕认为,进攻岛国一事不可操之过急,但也不能就此放弃。林元帅,你即刻着手整顿水军,加强训练,确保我大隋水军的实力始终保持在巅峰状态。同时,在沿海地区建立军事据点的计划可以马上实施,密切监视岛国的动向。陈元帅,你要挑选精锐陆军,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但在未得到朕的命令之前,不得擅自行动。”

“李宰相,国内的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你要加大力度,尽快恢复国内的生产,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只有国内稳定了,我们才有足够的实力对外用兵。”

“王侍郎,你的外交和文化策略也有可取之处。你可以与礼部的官员们共同商讨,制定出一套具体的方案,尝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与岛国的争端。若外交手段无法奏效,我们再考虑军事行动。”

大臣们纷纷领命,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贾长生看着殿下的大臣们,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作为一个皇帝,肩负着整个国家和百姓的重任。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必须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此次对岛国的决策,只是他统治生涯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却关系到帝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隋帝国按照贾长生的部署,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工作。水军在林渊的带领下,不断加强训练,战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沿海地区的军事据点也在紧张地建设之中,士兵们日夜巡逻,警惕着岛国的一举一动。

陆军在陈武的指挥下,进行着严格的训练和战术演练,随时准备听从陛下的调遣。而李贤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内的建设中,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扶持,使得国内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王宇和礼部的官员们则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频繁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他们还向岛国派遣了使者,传达了大隋帝国的威严和意愿,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然而,岛国方面对于大隋的外交努力并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他们虽然表面上对大隋表示敬畏,但暗中却在加紧备战,企图再次与大隋一决高下。

贾长生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暗自冷笑。他知道,与岛国的战争或许不可避免,但他并不畏惧。他相信,只要大隋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等待和准备的过程中,大隋帝国的国力日益增强,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贾长生也在不断地思考和谋划着,如何才能让大隋帝国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屹立不倒,开创出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

大隋帝国的金銮殿内,龙椅之上,贾长生身着明黄龙袍,头戴冕旒,神情威严而庄重。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群臣,心中正谋划着一场改变帝国版图与国运的重大战略。

“众爱卿,今日召你们前来,是为了商讨我大隋对岛国的征伐大计。”贾长生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大殿之中顿时一片哗然,群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面露兴奋之色,憧憬着开疆拓土的荣耀;有人则面露担忧,深知跨海作战的艰难与风险。

“陛下,岛国远在海外,路途遥远,且海域情况复杂,我军跨海作战,后勤补给困难重重,还望陛下三思啊。”一位年迈的大臣出列,神色忧虑地进谏道。

贾长生微微颔首,目光温和地看着这位老臣,说道:“爱卿所言不无道理,但岛国屡屡侵扰我沿海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若不加以惩戒,我大隋威严何在?百姓又怎能安居乐业?况且,我大隋如今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正是扬威海外之时。”

这时,一位年轻的将领挺身而出,大声说道:“陛下,臣愿领军出征,踏平岛国,为我大隋百姓报仇雪恨!”此人正是素有“勇冠三军”之称的骠骑将军杨林。

贾长生看着杨林,眼中露出赞赏之色,说道:“杨将军果然英勇,朕心甚慰。不过,此次出征,任务艰巨,不可掉以轻心。朕已决定,兵分三路,海陆并进,务必一举拿下岛国。”

于是,贾长生开始详细阐述他的战略部署。第一路由杨林率领,从莱州出发,乘坐大型战船,直捣岛国的心脏地带——京都。杨林所部皆是大隋精锐水军,战船坚固,装备精良,且士兵们个个水性娴熟,擅长海战。

第二路由虎贲中郎将王猛率领,从登州出发,登陆岛国的北部海岸,然后向南推进,与杨林所部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王猛的军队以陆军为主,配备了大量的骑兵和攻城器械,战斗力极强。

第三路由大将军李靖率领,从扬州出发,绕道岛国的南部海域,切断岛国与外界的联系,防止其向他国求援。李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是大隋帝国的军事奇才。

在贾长生的精心安排下,大隋帝国的三路大军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出征事宜。造船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出一艘艘坚固的战船;士兵们则加紧训练,提升自己的战斗技能;后勤部门也在全力筹备粮草、兵器等物资,确保大军出征后无后顾之忧。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