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6章 贾长生的发展(1 / 2)三吃糖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76章 贾长生的发展

登基大典圆满结束,贾长生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殿下那一片身着朝服、恭敬肃立的群臣。殿内庄严肃穆,唯有偶尔传来的烛火噼啪声打破这凝重的寂静。

“众卿平身。”贾长生的声音在大殿内悠悠回荡,透着沉稳与威严。

群臣齐呼万岁,随后缓缓起身,神色间既有对新朝的敬畏,又怀揣着对未来仕途的期许。

“如今我大隋帝国初立,百废待兴。”贾长生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思索,“高句丽虽已平定,但民生凋敝,百业待举,朕欲即刻着手恢复与建设,众卿可有良策?”

这时,一位身材清瘦、面容睿智的中年官员出列,此人正是新任户部尚书李安。李安躬身行礼后,朗声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减免赋税。辽东之地经多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减免赋税可使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再者,可鼓励开垦荒地,对于愿意耕种的百姓,朝廷给予农具、种子等扶持。”

贾长生微微点头,面露赞许之色:“李爱卿所言极是。百姓乃国之根本,唯有百姓安居乐业,我大隋方能长治久安。此事就交由李爱卿负责,务必尽快落实。”

“臣遵旨!”李安领命退下。

接着,工部尚书张武也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辽东地区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道路、桥梁亟待修缮,水利设施也需重建。臣建议征调民夫,由朝廷出资,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此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复苏。”

贾长生略作思考后说道:“工程建设之事关乎国计民生,意义重大。但需注意,征调民夫不可过度,以免加重百姓负担。张爱卿要合理规划,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张武领命而退。

随后,朝堂之上又围绕着军事防御、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贾长生认真倾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建言,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他深知,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绝非易事,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待各项事务商议完毕,贾长生正欲宣布退朝,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礼部尚书陈渊出列,神色间略带犹豫。

“陈爱卿,有何事要奏?”贾长生敏锐地察觉到了陈渊的异样。

陈渊深吸一口气,躬身道:“陛下,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如今我大隋新立,周边各国虽已遣使来贺,但其中不乏心怀叵测之人。臣担心,若不尽快确立我大隋在诸国中的地位,日后恐生事端。”

贾长生目光一凛,微微坐直了身子:“陈爱卿所言甚是。朕也正有此意,你且说说,该如何确立我大隋的地位?”

陈渊顿了顿,说道:“臣以为,陛下可效仿历代盛世,举办一场万国来朝的盛会。邀请周边各国国君或使者齐聚我大隋都城,展示我大隋的国威、文化与繁荣。如此一来,既能彰显我大隋的大国风范,又能让各国对我大隋心生敬畏,不敢轻易来犯。”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点头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扬我国威的好机会;有的大臣则面露担忧之色,担心此举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贾长生沉思片刻后,目光坚定地说道:“陈爱卿此计甚好。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我大隋帝国乃天朝上国,威德远播。此事就交由陈爱卿负责筹备,务必办得隆重而得体。”

“臣遵旨!”陈渊领命,心中既感到责任重大,又充满了兴奋与期待。

退朝之后,贾长生回到了寝宫。他坐在榻上,回想着朝堂上的种种讨论,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一丝隐隐的担忧。他深知,大隋帝国的建立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还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他坚信,只要自己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就一定能够带领大隋走向繁荣昌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大隋帝国都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李安带领着户部官员们四处奔走,落实减免赋税、鼓励开垦等政策;张武则亲自督建各项工程,每天都奔波在施工现场;陈渊也为了万国来朝的盛会日夜操劳,精心策划着每一个细节。

而贾长生,更是以身作则,每天早早地便来到朝堂,处理政务,听取大臣们的汇报。他时常微服出巡,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他的努力下,大隋帝国的百姓们渐渐感受到了新朝的关怀与温暖,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隋帝国在贾长生的治理下,逐渐走上了正轨。经济开始复苏,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社会秩序井然。而那一场备受瞩目的万国来朝盛会,也在陈渊的精心筹备下,即将拉开帷幕。

在大隋那巍峨而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巨大的梁柱撑起雕梁画栋的殿顶,阳光透过琉璃窗棂,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带,将满朝文武的身影映照得明暗交错。贾长生身着绣着五爪金龙的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面容沉静却难掩眼中的勃勃雄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