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行!”赵佶连连摇头,“不能给得太多。刘二郎经营有方,但是不能由着他来。”
“官家圣明,郑相和王相也是这么想的,几经争执,终于达成协议,西城所在京西路的良田,分两百一十万亩给刘国侯,再把淮西北路的三十万亩良田补给他,凑齐两百四十万亩,拨给德胜军和新编厢军。
其余京畿、京东、河北的良田,或充入公田,或挂在那里,等官家赏赐。”
赵佶满意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他知道,里面肯定要猫腻,大量的良田会以各种手段流入到众臣手里。但赵佶不在意,只要事情办得体面,其它细节都好说。
水至清则无鱼。
“新编厢军可有说法?”
“回官家的话,刘国侯已经上疏,请官家赐名。”
“德绥军吧,德绥威服。德胜军在西,德绥军在东,好生收容安置那些流民。”
赵佶心里清楚,德绥军收编的流民,绝大多数是西城所搜刮良田时,被迫沦为流民的百姓。甚至长水军、德胜军、中垒军收编的流民里,就有不少。
只是现在还追究这些,有什么意义?
赵佶继续说道:“刘二郎善经营,德胜、长水、中垒军编练有素,调治有方。德绥军新编流民,交给他,朕也放心。”
“官家,皇城司在各军安插有人手,定期呈送禀文。”
“嗯,又有什么新鲜事?”
“官家,中垒军以工匠为主,目前已经尽揽京畿、京西、京东等州县的河道疏浚、河堤修葺,以及桥梁道路、城池官舍的修建和维护。还自办有煤厂、砖石厂,水泥厂,以及炼铁厂。”
“炼铁厂?”赵佶眉头一挑。
“是的,”刘若愚不慌不忙地答道,“就是炼制一些粗铁,产量不多,只是用在桥梁、塔阁等建筑上。前些日子,中垒军给神霄观修建了紫霄五雷塔,用的什么钢筋水泥混凝土浇灌法,两月竣工,十分神速。
前几日京西地震,汴京震倒了不少房屋,那塔纹丝不动。元妙先生十分满意,还建议在道观宫宇中,都用这新法。”
赵佶点点头,不再放在心上。
“继续!”
路上无聊,赵佶就当是听着解闷。
“长水军在泰、通、高邮州县,广种棉花。”
“棉花我知道,就是白叠子和吉贝。”
“官家真是博学多才,臣敬佩。”刘若愚奉承了一句,继续说道,“长水军还有一个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稻谷和棉花良种,还向海商重金悬赏占城、真腊稻良种,以及南海海岛吉贝的良种。也向河西商人悬赏白叠子良种。”
“研究?”
“官家,《世说新语》有云,‘殷仲堪精核玄论,人谓莫不研究’。”
“对,钻研求索。”
“德胜军也有农业研究所,除了研究小麦、粟米、大豆等良种外,还研究牛羊猪,鸡鸭鱼等良种和饲养。三军还办有技能讲习所,延请技艺高超的农人、匠人,讲授耕种、营造、铁木等技能。”
“二郎倒是有很多奇思妙想。若愚,加上德绥军,二郎制置的厢军有多少了?”
“官家,德胜军二十三万,在汝、蔡州和颍昌府;长水军二十五万,在泰、通州和高邮军;中垒军十二万,在应天、兴仁府(济阴)和广济军(定陶);德绥军二十六万,在陈、亳州和顺昌府。合计男女老幼八十六万有余。”
“二郎帮忙安置了如此多的流民,为国解难,为君分忧,良臣,忠臣啊!”
赵佶感叹道。
厢军收编流民,好生安置,虽然是祖宗之法,但是搞得像刘国璋这样有模有样,却是少见。
以前的厢军,就跟圈禁一般,把流民圈在一起,种地、做工、开矿,不顾死活,与奴隶一般,不多日民乱就会彼此起伏——大宋朝起义数量历朝第一,可不是浪得虚名。
刘国璋却是完全一套手段,编制如军队,以互助组方式干活,有指挥部、有仓库、有医护站、有技术站、有宣讲队,玩得是农垦部队那一套。
加上分配很合理,福利有保障,百姓自然就情绪稳定。
然后是“联产承包”、“挂靠承包”、“鼓励队办工厂”等激励措施,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迅猛提高,产出是其它厢军望尘莫及,甚至远远超出地方上一般农户的产出。
产出高,赋税也就跟着上来。才短短几个月,就已经让户部的官吏刮目相看。
大家都期待着,今年秋收,刘二郎制置的几支厢军,会给大家爆出什么样的惊喜!
“直娘贼的!李师师不就是个婊子吗?镶金还是嵌玉了,老子非得睡上一回不可!”
猛地外面有骂声传进来,惹得赵佶勃然大怒。
那个混账王八蛋,敢动朕的禁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