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六章:奉天子以令不臣(2 / 2)余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董太后表露出来的这种政治态度,顿时令不少袁家余孽,纷纷倒戈董太后,还有那些愚忠皇权,对刘羽不满的,也同样倒戈过去。

刘羽的改革——摊丁入亩、普及教育,全部都是动了世家的根基。哪怕朝堂中没有袁家,但也有其他世家,这些人顿时纷纷倒向董太后。

原本是刘羽一家独大的朝堂,竟很快变成了互相制衡的处境。这令刘羽有些心力交瘁,他没心思在京师玩政斗,但这些官吏,其他事情不行,但拖后腿那是出神入化!

外斗外行、内斗内行!

……

“主公,哪怕您独揽朝政,也总有各种办法对您进行掣肘!哪怕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头顶上的那个人,也能对你进行打压!”

这一日的君臣商议,沮授望着心力交瘁的刘羽,沉声说出了当初在并州提起的大逆不道的言论:

“主公,如今看来,皇子辩也好、皇子协也罢,不管是谁登基称帝,对这个天下,都没有任何的裨益!

“您想要改革,不说面对天下世家的阻碍,单单是来自头顶上的那个人,就足以令你寸步难行!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先帝那么信任主公!

“如今董太后临朝称制,陛下年幼,至少五年之内不可能掌权,那么这段时间,我们都将陷入与董太后势力的政斗之中,别说改革,或将陷入长久的内耗了!”

刘羽紧皱眉头,没有任何的回答,但心中也是在天人交战,沮授的弦外之意,是让他鸠占鹊巢、篡位登基,刘羽如今其实也有这个实力。

但是,当初刘宏待他不错,或者说极好。他们会见次数不多,但两人却宛如神交已久的知己,都有着改革的共同理想,属于同道中人。

刘宏驾崩之前,托孤刘羽,将刘协交给了刘羽,现在让他反过来鸠占鹊巢、篡位登基,那是绝无可能的!刘羽也有自己的底线!

并且如今可还不是未来司马懿洛水河畔背信弃义,大汉是崇尚忠信礼仪的。看看下方关羽欲言又止就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赞同沮授此言!

人无信不立,刘羽答应刘宏,他就不会背信弃义!

“我不可能辜负先帝的托付!”刘羽沉声说道。弦外之意就是让沮授不要再提起此事。

但沮授却神情激动的说道:

“可是主公,先帝托孤之时,可是说——若协儿可堪大任,那就辅佐他。若是协儿不才,君可自取。大汉江山不可亡于他人之手!

“如今天下大乱,袁绍和袁术等袁家余孽借着袁家余荫,招兵买马,拉帮结派,若是我们继续在京师内斗内耗,给他们壮大起来反攻京师的时间和机会。

“大汉江山将亡于董氏之手、亡于这种政斗内耗之中。那才是真正辜负先帝的托付,辜负大汉历代先帝!主公,为了大汉江山着想,请三思啊!!!”

沮授说完之后,麾下文臣武将竟异口同声的喊道:“请主公为大汉江山着想!!!”

刘羽闭上了双眼,当他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麾下的文臣武将总会推动他继续向前,若是无法向前,那只剩下登基即位这一步了!

这些人中,连义绝关羽都没有反对,连道德君子荀彧都没有异议。原因很简单,若是曹操之流篡位登基,那是汉贼。但刘羽有足够的继承权!

刘羽是汉室宗亲,刘羽天然有着合法的继承权,刘羽还得天之助,连老天爷都说他有天命!

这是大义所在!

可刘羽心中的底线,刘宏托孤时的信任,还是令他难以下定决心,他睁开双眼,眼神坚定道:“此事不要再提!我不想再说第三遍!”

文臣武将心下叹息一声,沮授跌坐下来!

但旋即,沮授又忽然重燃希望,他又起身提议道:“主公,您忠君爱国之心,令属下敬佩!但董氏已经成为了改革的阻碍,不能任由董氏继续胡作非为下去。

“先帝托孤于您,是希望您扶持皇子协,继续改革,革除大汉的弊端。而不是陷入这种内耗政斗之中,为了大汉江山着想,属下建议对董氏出手。

“陛下年幼,需有才者辅助,主公和太傅刘虞乃是最佳人选,而不是所谓的董太后等外戚之流,这些人无德无才,难堪大任,只会将大汉江山拖入深渊。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必须将这些人铲除,扫除朝堂。届时,主公‘奉天子以令不臣’,可在无阻碍,也是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奉天子以令不臣……”

刘羽顿时双眼一亮,这与原历史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

挟持是要挟的意味,有乱臣贼子的嫌疑。但奉召,那就是忠臣奉召行事。

这既可以满足刘羽私欲,维护刘羽的忠信,也可以让他有足够的名义对天下改革出手。

当然前提是,先将董太后那个眼中钉拔除了,不能让她继续在朝堂上面拖后腿,胡作非为了!

“就依公与所言。”

刘羽的赞同,令沮授心下一松。

他还没有死心,在他看来,不,在麾下文臣武将,甚至天下人看来,刘羽才是最有资格登基称帝的哪个人。

可惜刘羽太过仁义忠信,这是他的优点,但此时成为了他缺点,以至于他做不出、甚至不可能做出这种背信弃义,直接篡位登基的行为。

不过沮授不愧是顶级谋臣,一计不成,另辟蹊径,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战略思想。这可是当今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来的战略思想。

沮授这个“奉天子以令不臣”也是未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变种,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策”并称为“三大战略”,可见思想高度、战略眼光何等惊世骇俗!

而只要刘羽“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就不相信刘羽对皇位没兴趣。野心是会随着权利一点一点膨胀的,食髓知味就是这个道理!

翌日朝会,刘羽派系顿时对董太后出手。

以河间董氏参与边关走私、养寇自重以致幽州军民死伤无数、爆发瘟疫蔓延数州伤亡惨重,联手宦官勾结州郡长官,输送财货等等理由,弹劾董太后德不配位,没有资格暂代朝政。

这是旧事重提了。

当初刘羽受命前往幽州镇压叛乱,最后调查出边关世家走私、并且养寇自重,放纵鲜卑夷狄劫掠幽州,借机土地兼并、巧取豪夺,以至于战火摧残,爆发瘟疫之事。

最后查到了河间董氏,也就是董太后的娘家。汉帝因此下诏就此停止调查,最后只是将幽州萧家抄家了。此事虎头蛇尾,幽州刺史刘虞反而被罢免了。

如今刘羽就是利用此事发难,查到了董太后的头上。

这件事情牵连甚广,不说因为战火摧残,死伤无数的幽州军民,单单是爆发的瘟疫,蔓延冀州、兖州等州郡,就导致数百万人死伤!

若非刘羽的大蒜素问世,估计会伤亡惨重,大汉人口锐减。

这种伤天害理、天理不容的事情,乃是董太后在背后撑腰?这件事情宣扬出去,那是会激发民愤,引发天下万民哗变的!

哪怕就是汉帝沾上这种事情,都要下“罪己诏”平民愤,更何况只是一个代理朝政的董太后?!果然引得京师百姓群情汹涌,就连那些读书人们都在口诛笔伐!

刘羽有录尚书事的职权,顿时借机发难,以董太后无德无才为由,罢免她暂代朝政的职权。

同时对骠骑将军董重出手,直接以董重结党营私为由,逮捕董重,罢免他的职务,董重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担惊受怕下,竟在家中自杀了!

此事牵连甚广,董氏子弟尽在此列!

董太后临朝称制还没有多久,就直接因为此事牵连,被迁往后宫软禁,刘羽决定等过段时间,送这个老妖婆回河间国,眼不见为净。

至此,刘羽终于将朝堂上的政敌完全扫除了,现在要么是自己人、要么就是如刘虞等盟友、要么就是那些掀不起风浪的余孽。

汉帝刘协年幼,正需要刘羽这个皇叔来独揽大权。

……

董太后被迁往永乐宫,在其轴对称的另一边就是永安宫,如今何皇后软禁之地,这两个婆媳俩也算是“难兄难弟”了,她本以为何氏会过来落进下石,但却没有!

董太后也没有心思去拜访这个曾经的对手,如今董氏惨遭大难,她前途渺茫,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正在想着破局之策,却苦无对策。

“难道我董氏就要亡于刘羽之手了吗?!可恨啊!”

董太后毕竟是两朝太后,并且两次临朝称制,在后宫中还是有一些心腹的。

当她们回到北宫之后,名为软禁,但对这个先帝生母、汉帝刘协养祖母,也不敢真的太过虐待。这令董太后心腹意外发现了一件事情,一个让她感觉骇人听闻的事情!

“何氏那毒妇……小腹隆起?”

“小的亲眼所见,何皇后衣衫宽松,一直看不太真切,但小的仔细观察了数日,确定何皇后怀有身孕,怕是已经有数月时间了!”

“不可能的!陛下驾崩一年多时间,若是遗腹子,那早已经生下来了。宫中也没有男丁,何氏如何怀孕?莫不是积水等疾病缠身?!”

“小的贿赂太医院内侍,这数月时间没有永安宫召诊,若是疾病缠身,何皇后没必要讳疾忌医。那么显然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这个可能了!”

董太后顿时大惊失色,但不可能啊!皇宫中没有男丁,怎么可能怀孕?!

等等!

数月前貌似还真得有个男丁在宫中逗留——刘羽!

“难道这毒妇和刘羽有染?更不可能了!”

董太后顿时摇头,她可以感受到刘羽对何皇后的怨恨,那绝对不是做假的。

那种怨恨,就算何皇后脱光躺在那里,刘羽估计都会不屑一顾!

董太后是女人,对这种男女之情最为敏锐!

况且何进一家可都是死在刘羽之手,两人怕是有生死大仇吧?!

董太后百思不得其解,千方百计打探消息,却根本没有蛛丝马迹。

其实想想也就知道了,何皇后怀孕数月宫中无人知晓,可见她瞒天过海的手段。

但到底是为什么?

若是陛下的遗腹子,根本没必要隐瞒!

但若是与他人有染,必须快刀斩乱麻打掉孩子,以何皇后隐瞒数月的能力,她是有办法神不知、鬼不觉的打掉腹中胎儿,但为何还要留下来?

退一步讲,如果真的是刘羽的,他怎么可能放任自己子嗣在宫中,随时都有暴露的风险?!

这件事情透露着荒谬和不合理!

董太后左思右想后,决定亲自拜访永安宫何皇后,一探究竟!

因为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件事情说不定有利可图。就算无利可图,八卦可是女人的天性啊!

还有,这是自己儿子的遗孀,等于绿了她亡子,董太后于情于理都需要亲自过问!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