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价格那是相当美丽,基本上是原价扔给他们的,如果他们自己不要,转手一台都能赚个几百块。
电视机如今就是这么的抢手,特别是现在节目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样板戏。
搞的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砸锅卖铁都要整一台,特别是那种爱显摆的,现如今的电视机就是装十三的不二法宝。
两人虽然面都没有见,这次也算是梦幻联动,互换资源,共赢的局面。
于得福在同事中间混个好名声、好人缘,徐建军他们解决了一直困扰的运输问题。
秀水街的仓库也已经开始动工,秦老爷子的徒弟陈科,合作多次的老熟人了,手艺绝对靠谱,这位也是能人,玻璃厂的小池子早晚容不下他。
徐建军只要把需求给他讲明白,相关的报酬谈清楚,材料和人工都不用操心,陈科现在就跟一个工程总包差不多。
陈科是这个时代唯一给他惊喜的人物,别的带起来真心的费劲。
老徐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就是以后那种大企业的运作模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大家各司其职,干自己该干的,拿自己该拿的。
为企业赚取利润的同时,自己的小日子也能过的有滋有味。
当然,想要做到这点很难,人是复杂性的生物,你不可能以同样的标准,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为一点小问题分道扬镳的合作者比比皆是。
什么小日子的经营四圣,他们的那一套,在小日子或许可以畅通无阻,但是照搬到华夏就难免水土不服,企业管理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
要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因地制宜,找出适合自己的那一套,才是王道。
有点想远了,他们现在的这种模式,说企业是有点侮辱这个词了,顶多算是草台班子,大家一起混口饭吃。
野蛮发展的年代,哥们儿义气才是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方法。
就为建这么个仓库,这些天丁勇和孙德才是全身心的投入进来,陈科人手不够,两个人带头去工地当小工,生怕进度落下了。
他们这些人,生活在城市,却又没有得到城市应有的保障,仔细算的话,很多日子过的还不如在乡下的。
一朝机会落到他们头上,他们比任何人都珍惜。
这些生意如果停了,对于徐建军,或者已经有一定积累的丁勇孙德才他们来说,只是少赚点。
但是对于刚刚摸到门路,尝到些许甜头的那帮新加入者来说,就是断了收入来源。
这里面有以前跟着丁勇瞎混的小弟,有孙德才经过再三筛选确定下来的帮闲。
总之都是被工作、考学刷下来的,徐建军对他们的那句社会边角料的评价可能会让人心酸,但确实够贴切。
改革初期走在最前列的,其实就是这部分不受待见的群体。
这也催生了一大批草莽英雄,但是做大做强之后膨胀作死也不在少数。
被南巡之后下海的那批精英挤兑的没有生存空间那也怨不得人。
真正笑到最后的,那都是人中龙凤,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