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5章 院士的承诺(2 / 2)一桶布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盛学宁跟张志坚再次对视了一眼。

“所以里面的数据也是推导出来的?”

“是。”

“所以你发这篇论文的目的是?”

“有为集团是群智项目的合作伙伴。”

“额……”

并没有更详尽的解释,不过两位院士大概明白了。

只是内心更加惊异了。

“你是怎么推导出这些数据的?”

“模型跟公式。”

“这……”

“先不说这些了,我们来聊聊这篇论文,我不太理解,你的这张图,在圆环切口这个位置增加的这个辅助装置,是做什么用的?”

盛学宁将笔记本打开,

“构想中用它来对高能射线进行二次校准,从而提高精度。”

“通过这里凸起的信号源来控制吗?”

“对。”

“你在论文里好像没写得这么详细?”

“只有图没有相关论述,让对方思考,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其实我对这套系统并不是那么熟悉。”

两位院士再次对视了一眼。

“那个……假如我们真想做这款设备的话,这些关键性器件的结构图你也思考过吗?”

“没有,太复杂。”

“行,那能不能说说这条光线路为什么要用双环状设计?你在论文里好像也没提。”

“最大程度的让光径简单合理,这里有两个方案,但是另一个方案需要在b点跟c点处增加两个反射镜,对精度要求更高。我掌握的资料国内目前无法生产如此高精度的镜片,只能退而求其次,都过二次环路激发,虽然会让体积变得更大,但对制造工艺精度要求降低。”

“哦……这样啊……还有这里……”

盛学宁明显彻底来了兴趣,开始不停的对着乔泽的论文设计图提出问题。

乔泽则很配合的给予解答。

都是他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的东西,尤其是涉及到数据的推理,本就需要将每条通路,每个部件的功能都仔细考虑清楚,才能让那些推导出的数据能通过超算在误差范围内的检验。

能让超算接受的误差就是一个个零配件的具体形状、构造、以及高精度的尺寸跟材料。

恰好这些也不需要他在论文中一一说明,否则这就不是论文了,而是生产说明书。

这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直到张志坚在旁边咳嗽了两声,盛学宁还有些意犹未尽。

“乔泽啊,如果我们光电所,想把你的这个设计尝试着造出来,你愿不愿意参与进来。”盛学宁看了张志坚一眼,然后一脸热切的看着乔泽问道。

然后让他意外的是,乔泽果断的摇了摇头。

“啊?为什么?”

“这只是大方向,涉及到具体制造需要设计六千多个零件,还要为这些零件测试适配的材料,需要很长时间。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而且我做这些,只是为了能够直接买到对方最先进的光刻机。即便这造出来了,我估算过性能最多也只能跟阿斯麦,目前的产品持平。”

“这……”盛学宁呆呆的看着乔泽。

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跟他说没有那多时间做如此浩大且极具现实意义的一项工程?

现在的孩子到底觉得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

“咳咳……”张志坚干咳了两声接过了话头。

“乔泽啊,你想的有些简单了。我承认虽然短期内,你的想法的确有成功的可能,但如果我们完全没有动作,谎言终究是要戳穿的。我们即便有了最新的光刻机,但不掌握维护技术,这种高精度设备一旦出了问题怎么办?对方如果发现我们其实不具备这个能力,使用远程锁死或者其他手段限制生产怎么办?有些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放心呐。”

乔泽微微偏了偏脑袋,思考了片刻,道:“但国内的研究不会停。”

“对啊!”

张志坚一拍大腿道:“乔泽啊,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麻烦。我们华夏最不缺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六千多个零件的确很多,但是我们能组织数万工程师来研究啊。材料测试?就你们西林材料学院我就知道就有好几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更别提放眼全国那么多的高校跟科研所了,能不能先不说,咱们先把粗胚做出来,这样以后也不容易穿帮不是?”

乔泽微微点了点头,说道:“有道理。”

然而张志坚还没来得及露出满意的笑容,乔泽又补充道:“但不需要我。”

盛学宁眨了眨眼,突然说道:“乔泽说的也对,不过我觉得吧,咱们就算是演戏,也要演的像一点,需要一些相应动作的。比如乔泽啊,你都接触到最新光刻机实验室了,还在这里做研究不合适,保密级别跟不上。最好还是能去学校里比较正规的场所。而且你身边需要多几个更专业的助手,来帮助你做一些辅助研究的事情,这总没错吧?”

乔泽想了想,然后再次点了点头,道:“好吧,如果你们遇到了问题,正好我有时间的话,可以顺便帮你们想想。然后再让你们安排的联络人回话。作为交换,等我的导师李建高教授有资格评院士了,你们来为他提名。”

“啊?”两人同时愣住了。

毕竟这交换的太直白了。

“李建高?”盛学宁有些摸不着头脑。

“对,我的导师,他为群智系统的出现,做出了仅次于我的巨大贡献。未来他还将为解决一个很大难度极高的世界性数学命题做出更多贡献,还不能成为院士吗?”乔泽认真的说道。

盛学宁还想再说点什么,但被张志坚瞪了一眼,果断的闭上了嘴巴。

“哈哈,小事情,都是小事情。虽然我们是工程院的院士,一般不会跨专业写举荐信,但不要紧,我好几位老朋友都是数学院的。只要李教授有成绩了,举荐不成问题。”

乔泽抬眉,认真的看了张志坚一眼,说道:“最年轻的院士三十八岁,我导师今年三十四岁,所以我选择相信你。”

张志坚愣了,然后苦笑道:“乔泽啊……算了……你信我肯定没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