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来的移民,正好能赶上春耕,到了年中收获一季,基本就能够解决吃饭问题,不用官府再补贴粮食。
这些安置移民的工作,都交给了政务总理衙门;练兵、扩编则交给了大都督府,黄立回到南山,又开始了督造武器,紧张备战的工作。
如果不是要掺和水西起事,黄立本不必这么着急。但现在,出击湖广的计划不得不提前。
“二十天的休整和准备,应该够了。”黄立翻看着兵工厂的生产报表,估量着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
为水师作战而打造的青铜喷火器,已经有了六十多架,分配给四支舰队,基本够用。
再加上火箭炮、火炮、抛石机,水师的战力已经足以击败长江上任何一支清军舰队。
相对来说,陆战武器却显得单薄。黄立在初到川东后,便开始命令兵工厂打造。但并不是生产的重点,一直没有把产量提升上来。
尽管明军将领和士兵对此并没有什么感觉,凭借现在的武器装备也打了很多胜仗。
可在黄立的思维中,没有体现出科技含量,也不具备碾压之优势,并不让他满意。
火枪的制造暂且放在一边,要生产出足够装备明军的数量,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黄立开始很看好拿破仑滑膛炮,什么机动性强、火力凶猛、制造和使用极为简单的野战炮。
工匠们按图索骥,也用青铜铸造出了两种型号的样炮。
但黄立却发现,青铜火炮虽然耐用,但重量却令人难以恭维。
即便是小型的野战炮,打五斤炮弹(相当于六磅)的,全重(炮身、炮架加上车轮)也达到了千斤左右。
如果是大型的,也就是十斤炮(相当十二磅),全重能达到近两千斤。
“这样的重量,按照古代的道路和运输工具,远称不上机动性强啊!”黄立无奈地揉着太阳穴,考虑是不是真的需要这种网上吹嘘得很厉害的家伙。
当然,经过试射,对于射击精度和射程,黄立还是比较满意的。小型火炮也能打到六百米,大型的更是超过一千五百米。
但小型火炮在重量上的缩减,却严重地影响到了杀伤威力,有些得不偿失的感觉。要够威力的话,还是十斤炮最好。
几百斤的小炮嘛,两匹马能拉着走,那才是黄立理想中野战炮的标准。用熟铁或钢是没问题,但按照现在的冶炼水平,质量和产量没法保证。
为了尽快提升武备,黄立只能先退而求其次,制造出了射程超过千米的青铜迫击炮。
青铜迫击炮从外观上看,象一个又矮又粗的小水缸。只有黄立知道,这是加强版的“没良心炮”。
没有高爆速的炸药,就只能用封闭的火药炮弹。空心铁球填装火药,并安装木制的锥形延时引信。
为了增加气密性,炮弹还添加了木质弹托,使其在空中能象羽毛球似的稳定飞行。
火炮发射时,发射药燃烧产生的高温火药气体,通过木质弹托的小眼,点燃木质引信内装填的缓燃火药,并将炮弹推出炮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