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4章 郑平论策,水利兴学练兵(2 / 2)神纹本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又因为是良家子,所以也有很多识文断字的,这也便于军令的传达和战术的理解。”

“但如今青州缺粮,将军饷发给家中本就不缺钱粮的良家子,这对于青州财政的负担太大了。”

牵招蹙眉:“不用良家子,普通的乡民很难在短时间内演练成军,更别说让他们上战场了。即便上了战场,他们的忠臣也很难约束,稍有不慎,就会全军溃败。”

郑平轻摇羽扇:“自然不能用普通的乡民,牵兵曹可从屯田民中挑选。”

“这些屯田民本就有一部分是昔日的青州黄巾贼,虽然解甲归田了,但依旧有一部分人是不愿意一辈子当个屯田民的。”

“择其有从军想法的屯田民五千人,再以秦法演练,号为青州锐士!”

“务必要他们有最锋利的爪牙,对军功有最强烈的渴望,对军纪有发自内心的畏惧!”

秦法练兵,最是严苛。

但也正因为如此,秦法练出来的秦兵皆是虎狼之师。

但牵招却是摇头:“别驾,以秦法练兵,恕我难以演练,我所学的练兵之法,跟秦法练兵是大相庭径的。”

郑平道:“那很遗憾,牵兵曹的方案只能搁置到秋收之后了。”

牵招默然退回。

虽然方案被否决让牵招有些遗憾,但牵招并非器量狭小的。

正如郑平说的一样:青州缺粮,将军饷发给家中本就不缺钱粮的良家子,对于青州财政的负担太大了。

而屯田民,不论是屯田还是当兵,都是需要青州府库发放钱粮的。

消耗的钱粮,并不会比平日里屯田多多少。

毕竟屯田民平日里开荒劳作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的。

郑平又看向张昭:“张文学,增设官学、彰显儒术,的确是教化士民的一项良策。但我以为,这些钱粮并不需要动用青州的府库。”

张昭本来还有些欣喜方案没有被否决,但下一刻又听到了青州府库不会调拨钱粮,顿时愣住:“别驾,这增设官学若无府库调拨钱粮,如何能增设?”

郑平摇扇笑道:“增设官学、彰显儒术,是对青州士民百姓的福祉,亦是流芳万古的美事。”

“张文学完全可以从民间募集钱粮,并承诺官学设立之后,会在官学的门前立一块石碑,上面会有出资者的籍贯和姓名表字,供世人瞻仰。”

“而且每一块石碑,都会由家父,亲自题字!”

“只要你将这个消息放出去,不仅你的方案有足够钱粮,其余从事们的方案,也能分得一部分钱粮来实施了。”

张昭愕然:“还能这样募集?康成公跟这些人的名字出现在同一块石碑上,难道不会玷污他的清名吗?”

郑平哈哈一笑:“教化万民之事,倘若只有家父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石碑上,那才是对家父清名的玷污!”

“试想一番,这未来的史书上记载:青州文学从事子布公、北海名仕康成公,携青州诸贤,于青州六郡国六十五城,立官学三百余座,万民得以知晓儒术之礼,青州再现昔日稷下学宫之繁盛等等赞美之词。”

“谁不心动?谁又能说这是玷污了清名?”

说完。

郑平不再看震惊当场的张昭,而是向刘备执扇一礼:“使君,今日议政需要的钱粮问题皆已解决,可还有其他困惑事?”

看着郑平轻描淡写的就解决了众从事间的钱粮矛盾,刘备不由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显谋不过片刻的时间,就将诸事解决,令我等汗颜啊。”

待得众从事退下,刘备单独留下了郑平,询问出使幽州的结果。

郑平隐瞒了部分有关于公孙瓒的隐秘事,择其重点陈述给刘备。

“虽然大司马和公孙将军都同意了我的方案,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已经不是使君能干预的了。”

刘备也清楚。

公孙瓒跟刘虞的矛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即便有郑平去游说,这今后还有没有意外谁也难以预料。

“希望伯圭兄能体谅我的难处。”刘备轻叹:“倘若真出现极端冲突,就只能兵戎相见了啊。”

刘备如今是青州牧,有朝廷大臣的立场。

如果公孙瓒真的要举兵攻打刘虞,刘备就只能选择站在公孙瓒的对立面。

否则,刘备这个青州牧就当不下去了。

私情归私情,但公事归公事。

国家大义不能因为私情而毁坏,这是刘备不得不权衡的。

顿了顿,刘备又问道:“显谋,刚才你否掉了子经的方案,提议要从屯田民中挑选健士演练青州锐士。”

“但子经不肯演练,这青州暂时我也寻不到合适的人来演练这青州锐士,这又该当如何?”

郑平轻摇羽扇:“演练青州锐士的人,我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不过此人目前还在袁绍表奏的破虏将军鲍信麾下。”

“如今济北相崔言已死,使君可表奏破虏将军鲍信担任济北相。”

“刘岱跟袁绍有姻亲之情,鲍信和曹操目前又是袁绍的附属。”

“使君表奏鲍信出任济北相,不论是袁绍还是刘岱都不会反对。”

“鲍信此人,宽厚爱人,沉着刚毅又有谋略,亦是讨董盟军中少有的敢跟着曹操西进的豪杰志士,使君可以善礼结交。”

“有鲍信在济北国,也能缓和青州跟兖州之间的利益冲突。”

“鲍信受了使君的恩惠,借调一个贤才帮忙训练青州的锐士,想必他也不会拒绝。”

一听郑平这语气,刘备就领会意思了:“显谋是想效仿田丰之事?”

先把人借调来青州,培养培养感情。

今后这鲍信麾下的贤才,会留在青州还是返回济北国,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郑平轻笑:“正是如此!”

刘备喜道:“不知这贤才,是何姓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