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不劳你费心,我也去了”
“长平公主,你才15岁,昭仁公主,你也才6岁,愿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家”说着话,手起剑落,两个公主便倒在了地上。
“陛下,没有人来了,不要敲了,朝中大臣或者降了,或者早已经死于乱军之中,曹化淳、杜勋他们两个贼子已经带领逆贼进了内城,我们也赶紧走吧,化化妆,想办法出城,留得青山在,我们在南龙都,还有一帮大臣在等着陛下亲临呢”
“承恩啊,你也说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也是太祖的子孙,怎可以临阵脱逃,怎可以把这大好的江山送给贼子,怎可以让逆贼当面羞辱???皇后和公主都已经去了,死则死矣,又有何惧?我去地下和他们相见,又有何苦???”被称为陛下的男子扔下鼓槌,双手间似有血迹闪现,背景下隐约可见“景阳殿”三个大字。
“陛下,王承恩愿陪陛下走完这最后一段路,陛下要降,我愿毕生伺候陛下,陛下要死,我愿陪陛下百死不辞”
“承恩,陪我上煤山吧,记得穿的体面一点,不要失了我们皇家的体统”龙袍上浑身是血,那个从龙椅和龙床上下来的男人,再也没有平时的威严,而是满满的命运的无奈。
火光,火光,火光中,煤山上的老槐树刚刚才冒绿芽,海棠树也刚刚开始有一点春天的色彩,但是在火光和厮杀中,在一个太监和一个皇帝解下长袍的丝绸腰带,系成绳结的那一刻,这片皇城又要换新的主人。
随着火光和煤山上两个男人把头伸进绳结,场景又变了
“多少年了,还是没有朱允炆的消息,我这个侄儿难道就真的死于当年的靖难之中了吗?还是真的出家为僧了?”说话的是一个身着龙袍,身材高大的男子。
“陛下,这都十年了,无论是九州诸地,还是三宝去西洋诸国,都再也不见朱允炆的消息,而您的威名已经四海咸服,这万里江山已经归属陛下所有,一个小小的朱允炆又有何惧?”说话的是一个穿着黑衣的僧人。
“少师大人请勿多礼,朕虽然以靖难、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但是父皇毕竟传位于朱允炆,而且朱允炆毕竟是长子长孙,先太子又深受父皇宠爱。一旦朱允炆野火烧不尽,朕担心这天下又起刀兵,朕难免有些焦虑”
“呵呵,陛下天子之资,民间细事无不究之,更知民间疾苦,必成千古一帝,靖难大功告成,也是天命使然。而无论朱允炆是生是死,也都无关大局了”黑衣僧人说道。
“少师大人现如今不愿再入朝堂,朕也无话可说,永乐大典既以修成,少师大人愿青灯古佛为伴,朕许之,只是寺庙生活难免清苦,委屈少师大人了”被称为陛下的男子面对着黑衣僧人,态度很是诚恳。
“道衍自幼清苦,粗茶淡饭足矣度日,只是陛下所赐府邸宫女皆为身外之物,吾已经全部退回内阁或者遣散了,望陛下不要责怪属下”
“少师大人果然不是凡人,只是朕还有一事不明,照你所说,龙都建立以后,你和刘基封印了龙脉,而且按照刘基的说法,南龙都再无龙脉,南方原本的宝地再也不能出君王,不知是真是假?”
“陛下,鬼神之说自古有之,但帝王当以众生为天下,国正天心顺,至于龙脉之事、天子气之说,半真半假,姑妄听之。吾虽不才,但是也算是对诸子百家略知一二,但是和刘基相比却是大大不如,刘基之学学究天人,按照刘基的说法,这大好的龙都城和大明的江山必然万子万孙,陛下何忧之有?”
“万子万孙,愿先帝保佑,福泽万民”
这时候,一个太监急匆匆从殿外赶来:
“陛下,那郑和三宝从海外诸国又回来了,带回来无数的珍宝,还有佛祖的舍利,说是要献给陛下过目,请陛下到“英华殿”一观”
“那就去看看吧,少师大人,要不要和朕一起去看看”
“陛下,不必了,道衍对黄白之物毫无兴趣,先告辞了,下午庆寿寺还有一场法事”黑衣僧人点头退下。
一个个场景有声有色,仿佛历史就在眼前,崔宁一幕幕看去,都是在这旧宫城发生过的百年往事。
按照历史的纪录来看,珍妃被投井、顺治死后各贝勒爷诸王议会选举新的皇帝、大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最后的日子、朱棣从南都移都龙都,包括刘伯温建立龙都……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如梦如幻。
不过好像是按照时间顺序倒着演绎的,真像是一部倒叙的蒙太奇手法的电影,包括后面还有龙都城建设的宏大场景,以及传说中的刘基建立龙都城的道术,以及一个个城门逐渐连成四九门,龙都城从小到大,以及群臣朝拜的盛大场面。
崔宁很想看看朱元璋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子,毕竟按照历史的说法,朱元璋应该是身具异象的,但是现代历史和教科书中朱元璋面相实在是不可恭维,想必是清朝故意对前朝帝王的丑化。
但是由于朱元璋建都不是龙都的缘故,包括皇城里根本没有帝王的画像,想必那个年代真正悬挂祖先画像的地方也不是大殿,大殿一般是先贤的画像,比如在崔宁的视角中,根本看不到皇帝的画像,而是孔子、关羽甚至还有民间传说中的神仙等,想必每个帝王对于天地都有着内心的敬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