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这個时代制盐还是更多的采用煮盐法,虽说在宋朝时期就有出现晒盐法获取海盐,但因为效果不好,一直到清朝都没有什么大的技术改变,历代都采取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的方式制取海盐。
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同时也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更需要消耗大量的铁锅。
这在封建时代生产力低下的大背景下,自然就造成了盐的产量上不去,同时盐价高昂的现实。
而这同样也是为什么明清两代江南盐商巨富的原因,毕竟人不吃盐是真的会死的。
对于朱瞻埈来说,如果能够改良制盐方法,变煮盐为晒盐,既可以有效提升盐场的产量,又可以提升制盐效率,同时还能节省制盐消耗的资源,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有了盐,发展商贸就更加不在话下了,毕竟盐这东西是真的硬通,无论哪朝哪代都是一样。
至于说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天津作为古代黄河旧河道入海口之一,很多地方都是因为黄河泥沙淤积形成的平原和洼地,很适合开垦出来进行耕种。
事实上在明朝中后期就有对天津地区的滩涂进行开垦,万历年间右佥都御史毕自严任天津巡抚,为缓解前线军需不足,他筹划每年向辽东前线输送米百八十万石、豆九十万石、草二千一百六十万束、银三百二十四万两。
可见当时天津的粮食生产还是很可观的,几乎可以说不用朱瞻埈做什么,只要他这个郑王允许百姓垦荒,少收些赋税,这农业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再配合上真龙一族的神通,调节一下当地的气候降雨什么的,年年风调雨顺的保障下,不说粮食一直丰收,但至少能够保证稳定产出。
到时候这些粮食可以卖一部分给在奴儿干都司的三叔,也可以供给北京城,如果那个时候朱瞻埈还弄到了土豆、红薯和玉米的话,更是可以极大的缓解北方缺粮的状况。
而且朱瞻埈还打算采取嘉靖年间光禄寺少卿黄绾、詹事府詹事霍韬提出的借助黄河古河道引黄河水从天津入海的策略,调黄河水入天津,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同时也能有效确保运河航运安全,对黄河进行进一步的治理。
当然,除了民政方面的事情,军略也是朱瞻埈所不能忽视的。
他手上虽然有着已经训练出一点样子的青玉卫,朱棣又把天津卫拨给了他,还额外设立了天津左卫和右卫,算起来朱瞻埈手上就有了四卫兵马。
但天津卫还驻扎在天津当地,左卫和右卫更是只有一个编制,人一个都没有,这可是没有办法满足朱瞻埈今后的用兵需求的。
按照朱瞻埈和朱棣之前商讨的结果,藩王今后可以主动出兵为国家开疆拓土,而朱瞻埈的主攻方向就是朝鲜和倭国。
要打这两个地方四卫兵马虽然看起来有点少,但只要都能达到青玉卫的水准也还是够用的。
只是征讨朝鲜还好说,大不了从其他藩王那里借道走陆路,但要打倭国就必须发展造船业,建造海船才能渡海。
而这就需要从军营隔壁的龙江造船厂想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