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五章 苏联战备首都(1 / 2)恶的呃呃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欧洲不乱,日本就没有底气发起南下战略,这还要考虑美国,东非两个变量,也不用多想,即便日本要对付美国和东非,也只会把这两个国家放在最后。

至于说日本不和美国,东非为敌,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日本的野心是称霸整个远东,而不管美国,还是东非不可能让这么大一片区域,全部被日本掌控。

日本和美国,东非之间的关系,就类似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

日本政府内部对这个情况也是一清二楚,他们很明白美国和东非,还有苏联不可能放任日本统治远东,所以要做好应对这三个国家的各种预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日本所面临的压力要远大于德国,德国如果能摆平欧洲的势力,就有很大可能性把东非和美国拒之于欧洲之外。

只不过前世,德国迟迟不能拿下英国,才导致美国能以英国为跳板,配合苏联给予德国最后的致命一击。

而当下来看,日本最能够实现的战略目标就是通过攻占南洋,拿下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两处咽喉之地,然后和东非长期周旋。

至于美国和苏联两个敌人,日本就只能更期待敌人犯错了,就比如美国惧战,而苏联被德国拖死在欧洲,两国和日本之间根本没有缓冲空间,苏联本身领土就和日本是邻国,而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太平洋也是一个堵不上的大窟窿。

所以,东非反而成为了日本三大威胁中,最好对付的一个,至少从地缘上来说是这样。

……

1935年的世界列强里,只有东非和美国,依旧能够坐看风云的话,其他各国,都在积极寻找盟友以应对国际社会的风云突变。

日本毫无疑问,只能选择德国,唯有德国和日本没有利益上的冲突,而两国都要应对苏联的威胁,相互之间是最理想的合作者。

与日本相比,苏联的处境就很尴尬了,日本还能选择和德国合作,而苏联在整个世界都找不到一个忠实的盟友。

随着德国吞并奥匈帝国后,苏联的焦虑也在不断攀升,为了应对来自德国的压力,现在苏联能做的只有三件事,一是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战略缓冲地带,二是加快扶植欧洲的亲苏政权,三是继续加强后方军事工业的建设。

苏联领导人深知本国的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等地,极易在战争初期被敌人占领或摧毁。

这三地的工业,可以说几乎就在德国的眼皮子底下,本时空里,德国本身在一战后就向东部扩张了部分领土,同时,波兰也是德国的附庸国。

这也就意味着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安全问题,比前世更加突出。

而圣彼得堡更加不安全,德国海军根本就不是苏联能够应对的强敌,如果两国爆发战争,圣彼得堡可能最先受到德国的打击。

南面的乌克兰地区,形势同样严峻,在德国吞并奥匈帝国之后,德国就可以在南部部署更多兵力,而且乌克兰平原无险可守,德国还有包括西乌克兰在内的众多仆从国,还有奥斯曼帝国也可能倒向德国。

所以,乌克兰直面海陆两方面的国防压力,陆地上不用多说。

海面上的威胁也就是黑海,现在黑海连接地中海的通道掌握在德国盟友奥斯曼帝国手中,而德国又获得了奥匈帝国海军,两相结合,就意味着德国可能从黑海方向进攻苏联南部。

这还不是德国对苏联军事压力的全部。

苏联,莫斯科。

约瑟夫指着地图说道:“祖国的西面局势已经完全恶化,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吞并奥匈帝国后更加强大的德国,而是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反动帝国主义集团。”

“这个集团里包括奥斯曼帝国,波兰,立陶宛,罗马尼亚,西乌克兰伪政府,保加利亚等等诸多国家。”

“从高加索到克里米亚,再到敖德萨、白俄罗斯,最后到波罗的海沿岸,三千公里的边境线上,我们都面临着这个庞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威胁和压迫。”

“如果战事一开,帝国东部的工业区,很有可能毁于一旦,所以,现在我们必须立刻对苏联的工业布局进行紧急调整。”

“将乌东,莫斯科,列宁格勒三地的工业,向苏联腹地的工业区转移,重点发展西伯利亚和乌拉尔等工业区。”

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就可以看出现在苏联对德国的压力的深刻和切实忧虑。

直接打断现在苏联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让正在蓬勃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发生重大转变,直接牵扯到数百,乃至上千家苏联重点工业单位的命运。

一些原本正在建设的军工企业和关键民生企业的厂址可能直接停摆,甚至已经运作起来的机器设备被拆解,运往东部的工业区重组。

而约瑟夫还在说道:“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可能对苏联发动的进攻,苏联必须提前选定一座位于后方的战备首都,作为莫斯科的备份,当莫斯科陷入困难时,战备首都立刻承担大部分首都职能。”

苏联的优势就是拥有极其优越的战略纵深,甚至毫不客气的说,苏联的战略和国土纵深,就排在世界首位。

即便同为国土面积大国的东非,美国,远东帝国,巴西等国家和苏联比较都差许多,这些国家在战略和国土纵深只能排在第二梯队。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潜在敌人主要来自东面,也就是欧洲的强国或者东非,而美国精华地带,集中在美国东北部,从美国东部沿海到五大湖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有利地形便于防御,而中间的北美大平原更是无险可守,西部环境又有些太过恶劣。

东非在这方面同样好不了多少,虽然东非国土面积仅次于苏联,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东非的工业和人口集中在中间地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