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两位影后,嗯,她们在本片中确实达到了霓虹国女演员的水准。
实际上,大卫伯格对电影的理解都出了问题,他之后的两部电影完全抄袭罗拉快跑,然后这人就销声匿迹了。
本届戛纳电影节完全称得上是最水的一届。
姜闻认为要是真的比拼电影硬实力,鬼子来了或许可以竞争一下金棕榈。
好吧,每个有脾气还有才气的导演就是这么自信,毕竟就连毕老师都自信心灵纯洁能拿戛纳评审团大奖,何况毕老师跟姜闻还差着八条街呢!
曹宝平认可姜闻对表演甚至对导演的理解和功力成绩,但老曹认为姜闻对电影的理解就出了偏差。
他认为,电影就是一个可视化的故事,故事才是电影的根本,是核心。任何角色都是为故事服务的,引起故事的开端,推动故事的发展,深化故事的主旨等等,尽管是由不同性格鲜明的角色的一言一行决定的,但每个角色都是故事本身所包含的一小部分而已。
局部从来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
两人吵着吵着,姜闻有些上火了:“正是因为你们这些刻板的教学导致有志青年才对电影丧失了兴趣,丢了创作的灵魂,才会在国外被人开涮……”
丁巍赶紧拉了一下有感而发的姜闻:“哎哎,过来了啊,就事论事别上纲上线啊!”
姜闻的表演是接受的正规科班的教育,但导演真是跨行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
他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人,无论是表演还是导演都是羚羊挂角天马行空的。他有个习惯,随身带着纸和笔,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能让他灵感突然迸发,他就马上记下来,然后照着这个最原始最冲动的灵感死扣下一个灵感,下一个点。
所以无论他的表演还是导演个人色彩浓厚,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而他执导的电影,故事一般,逻辑上有硬伤。
老曹就认为姜闻的电影就是姜闻,有时候像个丫丫学语孩子,有时像个冲动暴躁的青年,有时像个细藏深情的老人。他认可姜闻的表演,可不会同意孩子、青年、老人在同一时刻出现在这个角色上。
其实,这就是两个人对电影的观点不同了,个人理念问题。
但姜闻前面说的这个确实有些伤到老曹了。
老曹是编剧,是电影故事最初成型在文字上的构造师。他在教书包括他学习这个的时候,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剧本,一剧之本。
而现在姜闻上纲上线认为正是他或者他们这些教学生关于电影知识的老师,扼杀了学生的灵感,有些成为会被钉在电影人耻辱柱上的这么个意思。
曹宝平哪里肯干?这是无视他的成绩,颠倒黑白血口喷人啊!
丁巍转头看脸都被气得发青的老曹,便赶紧给刁一男使个眼色让赶紧把老曹拉走,不然老曹肯定会跟姜闻来一场真人pk。
丁巍招呼场务和另一位青影厂的副导演过来,三人商量一下,还是收工吧,今天肯定拍不成了。
场务和那位姓黄的副导演自然点头同意,还能怎么办?导演跟演员都快打起来了,还拍个锤子!
剧组无奈收工,丁巍帮着收拾东西,招呼大家早些休息,明天继续。
半天的损失没什么,可要是往后导演跟监制因为这个不合,那就损失大了。
老曹被刁一男劝在导演监视器那块儿,低着头,剧组收工的时候老曹远远地看了一眼丁巍,丁巍点点头,示意今天先这样。
姜老大倒是没有一点特立独行,没有楞往监视器那儿凑,气呼呼的站在另一角。
丁巍走过去,给他递了根烟点上,才慢悠悠的道:“大佬,我进你的组的时候,你就告诉我,任何剧组导演最大……”
姜闻瞪着眼睛看了他一眼,重重吸气再长长吐出来,鼻孔跟烧锅炉一样冒出两行白烟:“点我?”
丁巍了解姜闻,他跟曹宝平一样,对电影极为认真负责,都想做到最好,至善至美。而且他也是演员出身,知道剧组的一般明的暗的规矩,只不过确实心里有气,外加拧巴鬼子来了马大三的那个结局,所以对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绩的新人导演曹宝平本能的起了小觑。
说实话,要不是丁巍打了两次电话请他,曹宝平就是给他五六百万的片酬,姜闻还真不一定来,他目前还真没心思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