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反贼抗灾(1 / 1)蘸辣酱的薯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三年八月份,陕北天气越来越炎热,炽热的阳光照耀在这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空气中的水分在炎热之下快速蒸发,让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干旱。

本来高温并不是最让人担心的,最让陕北农民担忧的是滴雨不下。

陕北自崇祯元年开始,就一直连年大旱。前两年因为气温还没有这么高,农民还勉强可以度日。但崇祯三年显然不是一个好年份,整个陕北在高温和干旱之下宛如一个大熔炉,吞噬着百姓的希望。

干旱的灾情在陕北迅速扩大,直到整个延安府都逃不了。本来被沉重的赋税压的都快抬不起头来的百姓,面对这种灾情根本扛不住。

按理说这个时候朝廷早就应该注意到,然后开始减租减息,同时发钱赈灾了。然而因为朝廷的过于拉跨,陕北再次大旱的消息根本没传到上面。

而陕北地方官府各个都穷的不行,哪有钱去自己赈灾。延安府甚至都快没钱给士卒发粮了,更别说救济灾民了。

于是这一场旱灾在朝廷无能的情况下,迅速走向了不可控。

自七月份开始,延安府各县城就开始出现农民逃荒的情况。随着气温越来越高,上天依然不肯下一滴雨,对未来开始绝望的农民都打算趁着自己还有点粮食,赶紧逃荒。

至于土地已经没用了,无法给农民产出粮食的土地,再眷恋也没有用。安土重迁的农民不得不开始背井离乡,逃避天灾。

只不过,这样的灾情并不是只官府在头疼,同样割据北方的陈正也受到了旱灾的影响。

延川县和延长县附近的土地本身就不富饶,贫瘠的土地在丰年也只能满足农民生活。而现在,旱灾一来,陈正地盘下的土地也在迅速走向龟裂。

这个情况在延长县还好说,因为背靠延水,随时可以引水灌溉,可以勉强撑下去。但对于北边的延川县来说,酷热和干旱就是是要命了。

延川县附近原本的几条小溪已经全部干涸了,仅有的水井根本不足以支撑灌溉,随着时间推移,干旱变得非常严重,如果不尽快想办法歉收是肯定的。

这件事各地的士绅地主最有发言权,他们急忙把消息传到陈正手上。

而此时在延川县的陈正也正在为这高温而发愁。

真正切身体会到这干旱,陈正才理解了史书短短的一句“崇祯三年,陕北大旱”的含义。就这天气,哪怕是坐在县衙里陈正都被热的不行,而陈正又不习惯叫人伺候自己,所以只能一边扇扇子一边办公。

“这炎热的天气,连士兵训练都会中暑昏厥,更别说其他人。”陈正看着县衙外炎炎烈日,不由感到一阵头疼。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的士兵禀报,孙家的家主作为士绅的代表,来到县城拜见陈正。陈正有些意外,不过还是立刻让士兵请进来。

“小民见过将军。”孙家主向陈正拱手行礼,神情非常无奈。

“某此次是代表附近士绅,前来向将军汇报延川县附近的旱灾的。”

“旱灾……的确很难处理啊。”听到孙家主的话,陈正摸了摸下巴说道。

“那是自然,不然我们也不愿前来麻烦将军您。”孙家主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

“这延川县半年多没下一滴雨,偏偏这天越来越热。我们几家仅靠着田庄里那几口水井已经撑不下去了,田地几度要龟裂。”

“尤其是这附近越来越多流民聚拢而来,人数众多。如果不想办法赈灾,他们还会给田庄添麻烦。”

“继续下去,我们田庄今年注定又要歉收,难以为继了。而我们几家力微言轻,根本无力抗灾,只能前来找将军您求救了。”

陈正沉默下来,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自己先思索起来。

中国自古就经常冒天灾,什么黄河绝口,蝗灾,涝灾之类的都是小场面。而崇祯年间更是天灾云集,任何一个天灾足以把地方农民逼死。

面对天灾的办法自然就是抗灾了,但具体怎么抗灾还有待商讨。

比如单纯的发粮秣救济,然后等来年碰运气。也有大修工程以工代赈,调动灾民的同时还能兴修不少设施。

如果单纯以节省成本来说,还是直接赈灾比较好。以工代赈无论是粮秣还是消耗的资源,都比赈灾高出一大截。

参考古代,大多数时候封建王朝都是直接赈灾,毕竟这封建时代也没有那么多特别重要的工程来修。既然无工程可修,以工代赈还多消耗太多钱粮,那还修他有什么意义?

不过陈正这个时候却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单纯赈灾可以解决问题吗。

崇祯年间的天灾那可是相当的持久,未来几年陕北将会一直大旱。如果单纯赈灾,那要赈灾到猴年马月啊?

“看样子我得想办法在这附近修建水利工程了,最好可以解决这个旱灾缺水的问题。”陈正沉吟了一番之后自言自语道。

“天灾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为了一劳永逸我们要在延川县附近修筑水渠来抗灾!”

陈正的话让孙家主愣了一下,有些疑惑的问道。

“修筑水渠?将军要如何修水渠?难不成要引黄河之水?”

“没错。”陈正点点头,肯定的说道。

“延川县靠近黄河,若是修筑一条水渠,引河水进延川县。然后再修筑小水渠将河水分到耕地附近储存,那就可以抗衡旱灾了。”

当然紧靠这样肯定是不够的,毕竟水渠只能解燃眉之急,不可能一直使用。

所以陈正之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工程,准备在冬季农闲之时征调两县所有人修筑这一项奇观。

当然这些都是之后要做的事情,陈正并没有现在要透露。他只是向孙家主提出了修筑一条人工水渠,引水灌溉耕地的想法。

水利工程,孙家主并不反对,不过他也提出了他们作为士绅的难处。

“将军,修筑水渠的确是一项良策,但我们士绅已经无力支持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