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五章 挖窑洞(1 / 1)伸伸懒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博裕稍加思索,便摇了摇头,“再往前走便要改走更狭窄的山路了,要从山坡上穿行,不会再途径山谷了!”

孙元化听了这话,更觉得犯了难,这地方建造铸炮厂自然是足够了,可是若想建造一座集铸炮厂、火器厂和火药厂的大型兵工厂,就远远不够了。

张博裕见孙元化紧皱着眉头犯了难,便鼓着勇气说了句:“大人,末将倒是有些拙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孙元化哪里还在乎什么“拙见”不“拙见”的,他对这里是人生地不熟,全指望张博裕这个当地人做向导呢,当即便表示:“张将军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张博裕这才开口说道:“大人可能对此地的民俗和建筑习惯不太了解,这边不同于中原之地,多少黄土高山,因而此地百姓建房多是凿山建窑,居于窑洞之中,而且这窑洞比起普通房屋来反而住起来十分舒适,冬暖夏凉,而且还有修筑简单,省材省料,坚固耐用的优点!

故而末将认为,大人不妨在这谷中多挖窑洞,如此一来,这可用的地方便多了去了,加上这谷中的大片空地,想来还是够用的!”

孙元化听了这话还真是眼前一亮,这窑洞他在沿途也是见过不少,只是没有亲自到近前去查看过,不过仅凭外观来看,一间窑洞的空间应该还是很大的,若是把建筑都用窑洞来代替,那这片空地反倒是能空出来不少,而且窑洞修建起来可比普通房屋要省时省力得多。

想到这里,孙元化便开口问道:“那咱们的人里,有会挖窑洞的人吗?”

张博裕听了这话不禁一笑,说道:“末将手下的这些弟兄大多都是本地人,家里的窑洞房子都是自己挖出来的,哪有不会的道理?”

孙元化一听这话更是一喜,忍不住拍手叫好,“那真是太好了,那这挖窑洞的事情可就要多多拜托张将军和诸位弟兄们了!”

张博裕赶忙抱拳道:“大人言重了,协助大人办差那是末将的本分!”

事情商议好,张博裕便去挑选人手,准备挖窑建房了,同时也派人回去筹集挖窑建房所需的工具。

而孙元化则和沃尔格神父,以及弗朗机人吉鲁一同商议铸炮厂的修建方案,这铸炮厂孙元化是修建过的,不过以往那些铸炮厂的规模都比较小,而且也大多是在平地上修建,建在窑洞里还是头一次,所以他也想听听沃尔格和吉鲁的意见。

到了傍晚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经在峡谷之内安营扎寨了,山谷的入口和出口处也修建了简易的木栅栏和大门,峡谷口也安排了一道岗哨。

经过一夜的讨论,沃尔格和吉鲁一致认为,在山洞里面修建铸造厂是可行的,在泰西诸国,一些较为隐秘的兵工厂也会选择修建在山体之内,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挖山洞可是个技术活儿,若是出了问题,则有可能连人带物都被活埋了,损失将是惨重的。

孙元化虽然认为沃尔格和吉鲁二人的担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他还是相信陕北人的智慧和技术的,这挖窑洞建房的历史由来已久,技术绝对是成熟的,只不过这兵工厂的规模可不是一般住房可比的,要往里挖很深很远,对于自己人来说,也确实是个挑战。

不过最终孙元化还是打定了主意,要挖山建窑,把大明的兵工厂建在山体之内,因为这对于他来说,可能是目前的最优选择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铸炮厂给建好。

因为若是在平地里建房,所需的建筑材料还需要购买和运输,不论是经济上还是时间上的压力都会很大,而挖窑洞反倒是既省时又省钱的。

张博裕派回去取工具的人也在清晨的时候赶了回来,总共拉回来了十几车的工具,足够几百人使用了。

孙元化把他画好的图纸递给了张博裕,让他先从北边这一面山体上开挖,自东向西一字排开,首先要先挖出足够大家居住和日常生活所需的窑洞来,而正中的窑洞则要足够大,而且要一直往深处挖,挖到山体内部去,然后再在山体内部构建兵工厂。

张博裕共挑出来一百个挖窑洞的好手,由他们来带领其他人一同在山体上开挖,指挥修建,随行的一千多名工匠也都参与到了修建工作中,打打下手,凿石运土。

而那些泰西工匠们,则已经开始在军帐内做起了火炮的铸造计划和设计图来,孙元化也写好了一封奏疏,将这边的情况向朱天启奏明。

朱天启在收到了孙元化的奏疏之后,也不禁长舒了一口气,如今孙元化一行人总算是安全到达了指定位置,在当地扎下根来了,大明的军工事业也算是正式起步了。

这段时间,朱天启在氪命商店里买了不少关于铸造技术、冶炼技术、以及火药和火器制造相关的书籍,正好在给孙元化回信的时候,把这些书给他送过去,相信以孙元化在火器研制上的造诣,这些书籍应该会对他提供很大帮助的。

除了孙元化的奏疏,朱天启也已经通过从陕西布政使司回来的锦衣卫,得知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总而言之,灾情比他想象中的要严重得多,虽然从今年开始的七年大旱还没开始,但是之前的寒冬和小规模旱灾,已经让很多地方闹起来饥荒,灾民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的。

因而朱天启决定不再迟疑,马上下旨,在陕西布政使司开展赈灾事宜,由灾情较为严重的陕北诸府州县,逐步向陕南诸府州县推行。

同时找来了徐光启,让他速去拟定在陕西布政使司境内推广谷物种植及鼓励垦荒的方案,朝廷对此自然是有一定的扶持政策的,比如对新垦土地减免赋税等政策。

如今陕西布政使司境内的赈灾设施也都已建了个七七八八,因为朝廷用工既管吃住,又发工钱,当地百姓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建设,而赈灾设施也大多都是简易建筑,建造起来并不复杂,所以才得以在短期之内便有此成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